公民隐私权向反恐让步
诚然,严格的安保措施给民众带来了诸多不便。例如,与“9·11”事件之前相比,坐飞机的乘客需要提前动身,并在飞机起飞前两个小时赶到机场排队接受安检。凡是通过邮局投递的各类信件和包裹都要经过严格的检查才能到达收件人的手中。美国政府部门、联合国机构以及外国常驻纽约的外交机构还会对邮局和快递公司送来的物件进行安检,这可能会耽误收件时间。
与此同时,美国还在要求赴美签证申请者到美国驻各国使领馆按指印的基础上,要求世界各地的赴美旅客在登机前往美国之前也必须接受严格的安全检查。即便如此,仍有一些恐怖分子还是设法混上了飞往美国的班机,西方媒体不时对此类事件进行报道,这使普通的民众了解到诸如“皮鞋炸弹”、“裤衩炸弹”等恐怖分子企图用来干坏事的“新式武器”。而这类事情的披露,也有利于人们理解和支持安检措施。
与此同时,美国政府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对本国公民和外国移民的监控。这促使《纽约时报》和《华尔街日报》等美国主流媒体一度就政府是否应监听民众电话和调阅他们的电子邮件等敏感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其中,一个关键的问题是:为了反恐的需要,美国民众应当在隐私权方面做出多大程度的让步?
尽管美国报刊上对政府严格的安保规定不时发表议论,近年来对有关新举措的批评之声也不绝于耳,但是美国大多数民众对政府的这些行为还是采取了理解与合作的态度,即使等待安检的队伍排得再长,旅客们也都能耐心等候,因为他们心里非常清楚:美国政府严格的安保措施有利于保障自己和社会的安全;与人身安全相比,个人的一些不便实在算不上什么。随着时间的推移,对繁琐的安检措施表示理解的人也越来越多。正如一位美国人对记者所说的:“为了反恐,这点牺牲非常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