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CHINADAILY手机报
English | Français
中国文化    |    英语点津    |    新漫网    |    
 
查询: 搜索     高级查询
福州 > 福州要闻

探访后屿村最后的手工线面:能食用的“五线谱”

2011-12-01 14:49

探访后屿村最后的手工线面:能食用的“五线谱”

拉出的线面如瀑布

探访后屿村最后的手工线面:能食用的“五线谱”

老人们固守着宋代传下来的做线面工艺

一副对联曰:“金梭玉帛”、“牵丝如缕”,横批“巧夺天工”,这是用来形容线面的。

福州线面生产,始于南宋,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随着时代变迁,费时费力的手工线面已逐渐被机器取代。以“丝细如发、柔软而韧、入汤不糊”而家喻户晓的正宗后屿手工线面,也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尴尬。

几天前,记者走进福州鼓山镇后屿。上午8时许,福州后屿鼓三村的梁敬武夫妇站在牛头架前,将两根面筷一左一右插在架子的横杆上,双手麻利地抓起身前大钵里揉过的粉条,将其一端粘于面筷上。只见粉条在他们手中飞快地穿梭着,绕在面筷上,呈倒“8”字形。待面筷均匀地缠上了粉条,他们双手握住其中一根面筷,向下抻了一抻,挂起来并盖上布,使之自然垂长。

57岁的梁敬武靠父辈传的这门手艺已做了近40年线面。梁师傅介绍,从面粉到形成粉条,还需要很多道工序,每道工序都很耗时,他们凌晨两三点就得起床,将面粉、水、盐搅拌,揉成圆团,然后在案板上划成长条,用手沾油,将面团揉成直径2厘米左右的面条(油条),随后边搓油条边撒薯粉,揉成有弹性的粉条。在这个过程中,和面的配料比例很要紧,还要根据制作当日的气温、湿度来灵活调节。

两三个小时后,大钵里15公斤左右的粉条串完了,梁敬武将一个个高两米、长六七米的木质面架扛到宽敞的巷子里,将面筷的一端插进架子小小的洞眼里,另一端握在手上倒退着向后向下拉面,一条条白色细丝如跳动的“五线谱”。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友情链接
 
 客服电话:010-84883300  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webeditor@chinadaily.com.cn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独家所有,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