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伦敦奥运会快讯|英超西甲|中超|NBACBA|网球|高尔夫|排球乒羽赛车田径水上台球棋牌|体彩|爱运动|酷图|明星|专题
中国在线>体育>聚焦
身处全运怪象中的现实与无奈
2013-09-13 09:10:38 来源:中国青年报

    打印文章 发送给好友
  分享按钮

地方体育局长及官员的无奈

“没有全运会,各地不投入,不培养运动员,还怎么搞竞技体育?”在一位西部省份的体育局长看来,即便对全运会骂声一片,自己也背负了不少压力,但目前的中国竞技体育仍离不开全运,“我们西部省份再夺多少金牌也比不过东部的体育强省,所以淡化金牌也是我们要改变的方向之一,先踏实抓后备人才的培养,加强学校体育,我们才会有更多人能走上全运会甚至奥运会的赛场。”即便深谙体育的根基,但描绘了远景之后,该体育局长依然奔波在去往各个夺金点的路上,这样的“明知故犯”也是一种无奈?

上海体育局局长李毓毅曾表示,只要运动员的成绩比以前进步了就行,“金牌当然要努力去拼,但是我们也不是看得很重,只要在比赛过程中努力了,什么结果都能接受。”但对于很多财政收入并不富庶的省份而言,投入就希望能看到产出。此前那位西部的体育局长表示,“每一分钱都很珍贵。钱要花在关键处,尤其是对竞技体育的投入,往往在体育经费里占比例最大,但如果在全国性的大赛上颗粒无收,还会产生一大批需要安置的退役运动员,换了谁都会斟酌一下。而且,在这种境况下退役的孩子,谁还愿意扶持呢?但人家付出了那么大的精力,有点儿要求也是正常的。”

在这种情况下,“有一些项目该砍的砍,集中财力物力打造特色优势项目”的措施就成了这些夺金点少的省份“保证金牌”的方向。“现在的金牌和政绩挂钩,我们都要签金牌承诺书。在省内的运动会,押两万在体育局承诺一枚金牌,如果拿到多倍奉还,拿不到这钱也就买教训了。”一位北方代表团的官员向记者透露。

中国体育界其实早看到了“全运至上”观念已到了必须改革的时候,山西代表团副团长赵晓春表示:“竞技体育成了特殊的公共品,给外国人看吧,人家不关心,最后只有我们体育圈内的人自己很高兴,但老百姓骂声一片,认为还不如多修几个游泳池。”

改革的关键是对体育政绩的评价机制。地方上对体育局的政绩考核,往往要先看全运会的成绩,因为全运会上拿了多少金牌要比全民健身事业获得了怎样的发展来的更直观。“从国家体育总局到地方体育局,都宣称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一起抓,但从资金的配置上来说,竞技体育的投入肯定远远大于群众体育,就是因为竞技体育要比群众体育更容易见到成绩,”北方某省体育局局长向记者表示,“从地方上来说,群众体育事业发展缓慢,没有领导会被问责,但如果一个省在全运会上的成绩下滑了,领导就有可能会被点名批评。在这种现实状况下,各地方体育局不争相在全运会上拿成绩是不可能的。”

来源:中国青年报(记者 慈鑫 梁璇) 编辑:宁波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新闻热搜
 

体育频道友情链接: 人民网体育|新华体育|中国网络电视台体育台|国际在线体育|新浪竞技风暴|搜狐体育|腾讯体育|MSN中国体育|天津网体育频道|北方网体育节拍|中华网体育|爱奇艺体育|齐鲁网体育|第一视频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