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时政|财经|评论|特稿|社会|媒体拓展|
  精彩推荐 以色列冒天下大不韪 新定居点破土动工|奥巴马批评以色列扩建定居点计划|外媒:奥巴马中国政策智囊团队接受检验|
余秋雨与文化的价值兑现
2009-10-30

我来说两句 打印文章 发送给好友


中国日报网中国在线消息:英文《中国日报》10月30日报道: 余秋雨再次身陷舆论的漩涡中。

这位中国畅销的作家成为新闻头条,本不是一件稀罕事。只是这次情况不同,他出现在经济新闻的报道之中。

八年前,余秋雨投资的徐家汇商城,即将登陆深圳创业版。当此公司公开上市后,余彼时投资的240万元人民币将至少价值6000万元。

就在前不久,著名导演冯小刚持华谊兄弟288万股后,成为中国最富的电影导演,身家为8210万元。

这种故事背后的寓意仿佛是“让你的钱为你工作”。富有创造力的人可以获得名望;财富却只降临在具有经济头脑的人身上。

不过,余秋雨绝非地一个涉足商业的文化名人。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小说家张贤亮就在中国西北大举投资电影主题公园,成为当时一大爆炸新闻。与余秋雨不同,张贤亮投资实业并参与管理。

张是第一批下海的作家和艺术家。这也引发了社会对艺术家的诚实正直的大讨论。

从此,一名艺术家不需以贫困来赢得信誉。然而,如同所有的行业一样,创造性团体也采用了相同的商业成功定则:你越有钱,地位就越高。

以此为标准,余秋雨并未给其他文人“困难户”另辟蹊径,创造出一条致富之路。而且,他也没有为了董事会,放弃自己的研究领域,辞去电视名人等职位。他的现状就像买对了股票或者中了彩票而已。

然而,余秋雨却招致了各方的批评。首先,人们质疑他是如何购得股票的。网络上,一位网友发帖道:“短期的政治和经济利益合谋使得铜臭味袭入文化圈。这是中华文化最大的悲哀。”

还有一个原因,余秋雨是中国当代最负争议的作家。

去年,我为某出版社编辑一本散文评论集。结果发现,余的新闻和争议最多。而且,此种情况已经持续了很多年。

对于这样一名的公众人物,余却几乎完全为国际媒体所忽视。

他,很难用一个标签来界定。

他,是一个谜,受到了几代人的追捧。

他,既让人羡慕,也让人憎恶。

无论如何,于文化研究而言,他是值得研究的对象。

去年,四川地震后,余秋雨劝说幸存者不要走上街头,发泄不满。他说,如果他们这样做,只会鼓励外国媒体的不良意图。此举引发了公愤,一些人称他为“走狗”。余回应,自己说的是良心话。

事实上,我相信他所说的话。他的同情态度只是与一些人不同。比如,艾未未要为地震中逝去的孩子编写一个名册。

余不是政府发言人。他不隶属于任何国家政府或者行政单位。他没有行政头衔或者领取俸禄;对此,他引以为傲。其行为不是基于官方立场,而是源自自己的笔和口。

余秋雨最后一个行政职务是上海戏剧学院院长。1992年,他辞职成为一名自由作家。此前,他出版了一系列关于文学的学术著作。

上研究生时,我读的他第一本书——戏剧理论史——写得很好。他能够说明白晦涩难解的理论,其散文风格也潜藏其中。在我看来,他是中国的“塞缪尔·约翰逊”(Samuel Johnson,英国文学史上重要的诗人、散文家、传记家和健谈家)。

直到1992年,余秋雨出版了自己第一本散文集——《文化苦旅》,中国的读书人才闻得其名。这是他踏遍中国的大江南北“寻找中华文明之魂”而成就的“硕果”。

毫不夸张地说,余革新了中国的散文。在此之前,小说、散文和学术的写作风格泾渭分明,互不相干。在中国文学史上,散文是用于记录你品茗时的感触。当余秋雨描写风景时,他采取宏大叙事风格,连接现实和过往,震撼了读者的心。《文化苦旅》,是一本有关历史的游记,亦是一堂个人色彩浓厚的历史课。

随着余秋雨的书不断地成为畅销书,批评者开始出现,指责他的散文词藻华丽,无视历史事实。那时,还有人痛斥他于文化大革命后期加入“四人帮”控制的上海写作组。

余对各方批评,习惯性地不予回应。在此过程中,他塑造了傲慢和正义的自我形象。他没有幽默感,不跟潮流。反之,他可以追溯历史寻找灵感。无论世人喜欢与否,他体现了中国传统文人的特点。他所奉行的是中国过去的价值观。

余的经济状况很好,并非是一种巧合。整个中国都在重新发掘中国历史的宏伟和辉煌之处:古装剧获得高收视率,历史题材小说热卖。余的几千万名粉丝——也许更多——认为他完美地结合了真与美。然而,还有人认为他是虚伪的象征。

余具有权威地位,并非因为他是官方的任命者,而是因为他从奠定了中国基石的文化渊源中提炼精华。正因如此,他既赢得欢呼,也遭遇嘘声。我不认为,余是一个矛盾的人。相反,他是一块人们对权威态度的试金石。

在一个前10名畅销书排行榜,余的书就占了四个。他没有英国作家JK Rowling(著名系列小说《哈利·波特》的作者)。但是,长期以来,他都是中国收入最高的作家。只是将余的资产数字在财富标尺上移动一点儿,不会给他的生活质量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只会让他的批评者更有理由表达他们对其权威地位,及其拿历史说事此种行为的不满。(中国日报专栏作家 周黎明 编辑 裴培)

文化的价值兑现

余秋雨,这位富有争议的作家已被证实是一名精明的投资者。但是,他的成功使他成为人们对权威态度的“试金石”。

英文《中国日报》10月30日报道: 余秋雨再次身陷舆论的漩涡中。

这位中国畅销的作家成为新闻头条,本不是一件稀罕事。只是这次情况不同,他出现在经济新闻的报道之中。

八年前,余秋雨投资的徐家汇商城,即将登陆深圳创业版。当此公司公开上市后,余彼时投资的240万元人民币将至少价值6000万元。

就在前不久,著名导演冯小刚持华谊兄弟288万股后,成为中国最富的电影导演,身家为8210万元。

这种故事背后的寓意仿佛是“让你的钱为你工作”。富有创造力的人可以获得名望;财富却只降临在具有经济头脑的人身上。

不过,余秋雨绝非地一个涉足商业的文化名人。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小说家张贤亮就在中国西北大举投资电影主题公园,成为当时一大爆炸新闻。与余秋雨不同,张贤亮投资实业并参与管理。

张是第一批下海的作家和艺术家。这也引发了社会对艺术家的诚实正直的大讨论。

从此,一名艺术家不需以贫困来赢得信誉。然而,如同所有的行业一样,创造性团体也采用了相同的商业成功定则:你越有钱,地位就越高。

以此为标准,余秋雨并未给其他文人“困难户”另辟蹊径,创造出一条致富之路。而且,他也没有为了董事会,放弃自己的研究领域,辞去电视名人等职位。他的现状就像买对了股票或者中了彩票而已。

然而,余秋雨却招致了各方的批评。首先,人们质疑他是如何购得股票的。网络上,一位网友发帖道:“短期的政治和经济利益合谋使得铜臭味袭入文化圈。这是中华文化最大的悲哀。”

还有一个原因,余秋雨是中国当代最负争议的作家。

去年,我为某出版社编辑一本散文评论集。结果发现,余的新闻和争议最多。而且,此种情况已经持续了很多年。

对于这样一名的公众人物,余却几乎完全为国际媒体所忽视。

他,很难用一个标签来界定。

他,是一个谜,受到了几代人的追捧。

他,既让人羡慕,也让人憎恶。

无论如何,于文化研究而言,他是值得研究的对象。

去年,四川地震后,余秋雨劝说幸存者不要走上街头,发泄不满。他说,如果他们这样做,只会鼓励外国媒体的不良意图。此举引发了公愤,一些人称他为“走狗”。余回应,自己说的是良心话。

事实上,我相信他所说的话。他的同情态度只是与一些人不同。比如,艾未未要为地震中逝去的孩子编写一个名册。

余不是政府发言人。他不隶属于任何国家政府或者行政单位。他没有行政头衔或者领取俸禄;对此,他引以为傲。其行为不是基于官方立场,而是源自自己的笔和口。

余秋雨最后一个行政职务是上海戏剧学院院长。1992年,他辞职成为一名自由作家。此前,他出版了一系列关于文学的学术著作。

上研究生时,我读的他第一本书——戏剧理论史——写得很好。他能够说明白晦涩难解的理论,其散文风格也潜藏其中。在我看来,他是中国的“塞缪尔·约翰逊”(Samuel Johnson,英国文学史上重要的诗人、散文家、传记家和健谈家)。

直到1992年,余秋雨出版了自己第一本散文集——《文化苦旅》,中国的读书人才闻得其名。这是他踏遍中国的大江南北“寻找中华文明之魂”而成就的“硕果”。

毫不夸张地说,余革新了中国的散文。在此之前,小说、散文和学术的写作风格泾渭分明,互不相干。在中国文学史上,散文是用于记录你品茗时的感触。当余秋雨描写风景时,他采取宏大叙事风格,连接现实和过往,震撼了读者的心。《文化苦旅》,是一本有关历史的游记,亦是一堂个人色彩浓厚的历史课。

随着余秋雨的书不断地成为畅销书,批评者开始出现,指责他的散文词藻华丽,无视历史事实。那时,还有人痛斥他于文化大革命后期加入“四人帮”控制的上海写作组。

余对各方批评,习惯性地不予回应。在此过程中,他塑造了傲慢和正义的自我形象。他没有幽默感,不跟潮流。反之,他可以追溯历史寻找灵感。无论世人喜欢与否,他体现了中国传统文人的特点。他所奉行的是中国过去的价值观。

余的经济状况很好,并非是一种巧合。整个中国都在重新发掘中国历史的宏伟和辉煌之处:古装剧获得高收视率,历史题材小说热卖。余的几千万名粉丝——也许更多——认为他完美地结合了真与美。然而,还有人认为他是虚伪的象征。

余具有权威地位,并非因为他是官方的任命者,而是因为他从奠定了中国基石的文化渊源中提炼精华。正因如此,他既赢得欢呼,也遭遇嘘声。我不认为,余是一个矛盾的人。相反,他是一块人们对权威态度的试金石。

在一个前10名畅销书排行榜,余的书就占了四个。他没有英国作家JK Rowling(著名系列小说《哈利·波特》的作者)。但是,长期以来,他都是中国收入最高的作家。只是将余的资产数字在财富标尺上移动一点儿,不会给他的生活质量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只会让他的批评者更有理由表达他们对其权威地位,及其拿历史说事此种行为的不满。(中国日报专栏作家   周黎明     编辑   裴培)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552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视觉
博客
令人感动的动物亲昵瞬间
大千世界里,或许那些单纯的动物,比人类还懂爱情? >> 详细

论坛
澳大利亚公立学校文艺汇演的壮观场面
澳大利亚公立学校文艺汇演的壮观场面 >> 详细

财经
点击排行
 
 
英语点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