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时政|财经|评论|特稿|社会|媒体拓展|
  精彩推荐 奥巴马总结一年工作 承认未能弥合国内分歧|德国部长批评Google 担心其构成垄断威胁|WHO:中国成“剖腹产王国”引人担忧|
都市年轻人追捧积极的“第二人生”
2010-01-12 07:00:28

我来说两句 打印文章 发送给好友


中国日报网消息:英文《中国日报》1月12日报道:魏正彦穿着皮裤和皮靴,突然出现在北京最潮的夜店里。灯光打在他身上,他跟着节拍起舞,人们冲着他欢呼、尖叫,他就是这一晚的明星。

而第二天早上11点,他穿着运动服,准时出现在他家附近的健身房。他正在指导一个会员如何正确地做仰卧起坐。“每次做二十个。”他满面冰霜地说。

这就是小魏的“第二人生”:白天,他是健身教练;晚上,他便是夜店里的领舞者。

小魏2006年从大学毕业,学的是编舞专业。但是毕业后他并未从事相关专业,而是去了健身房当教练。2007年,他的朋友把他介绍给了一些夜店经理。之后,他就有了他的“第二身份”。小魏说:“我喜欢这种感觉,白天一种人格,晚上确是另外一种。”

许多北京、上海等城市的年轻人如同小魏一样,他们除了朝九晚五的工作之外,还有他们的“第二人生”。

“第二人生”并不同于简单的兼职。通常,对于这些人来说,“第二人生”已经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首先,他们对此有极大的热情,其次,他们会持续性的在此上花费时间和经历。

《中国日报》调查了20个“第二人生”的年轻人,他们大多有3年以上从事第二职业的经历。其中16人居住在北京和上海。

而年龄大多集中在25岁至40岁之间。他们日常的工作也许是医生,记者,或者是公务员。而他们的“第二人生”则五花八门。有些人是花匠,有些人有自己的咖啡厅,另外一些人则是剧场的“票友”。

例如,马佳是北京台的主持人,但是现在他自己有了自己的甜品店。张竹苑是一个小经理,他也时不时给图片社提供自己拍的旅游照片。朱琳是一个NGO组织的官员,但是下班后,她喜欢给小孩子当钢琴老师。

其中18人觉得“第二人生”让他们更有社会感,更懂得如何交际。

心理学家肖苑辉分析说:“大城市里的年轻人现在有许多来自生活与家庭的压力,于是他们从自我的兴趣中寻找快乐。当他们坚持下来,这就成了他们生活的一部分,也就是我们通常意义上的‘第二人生’。”

肖老师指出人们更容易做一些他们感兴趣的事情。这也就解释了他们为什么在从事“第二人生”的职业的时候,表现得与平时不同。

“中国人大多从小就被灌输一个观念:要追逐自己的梦想,那么当我们长大后,现实并未让我们实现这些梦想。而第二人生则是对梦想的妥协。但是,这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它帮人们树立信心,掌握时间观念,等等。”肖苑辉说。

英文原文请见::http://www.chinadaily.com.cn/cndy/2010-01/12/content_9304047.htm。特别说明:因中英文写作风格不同,中文稿件与英文原文不完全对应。(中国日报记者   甘填    编辑   裴培)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552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视觉
博客
冰天雪地中看哪国人最抗冻
在一些长年处于严寒、低温的国家,人们都有着对付严寒的“妙招”呢! >> 详细

论坛
世界最贵游轮上的豪华生活
来看看人们在世界上最大且造价最昂贵的“海洋绿洲”号邮轮上是如何生活的。 >> 详细

财经
点击排行
 
 
英语点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