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时政|财经|评论|特稿|社会|媒体拓展|
  精彩推荐 新科世界首富荣归故里黎巴嫩 强调教育与就业|南非婚礼现场露台坍塌 80名宾客成落汤鸡|组图:日本猕猴打雪仗 表情逗乐似小孩儿|
科技,让我的土地如此不同
2010-03-19 08:08:30

我来说两句 打印文章 发送给好友


记黑龙江明水县农民田佳林

中国日报网消息:英文《中国日报》3月19日报道:“ 他培育的科技品种可是出了大名,很多外省的农业专家都过来考察”,在黑龙江省明水县通泉乡,一提起田佳林,熟悉他的人都会竖起大拇指,连连称赞这个潜心钻研科技的种田状元。

走进田佳林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一排排的获奖证书和一个个贴着标签的瓶子,瓶子里五颜六色的种子多达30多种, 全是他培育的各类科技品种。田佳林的妻子告诉记者:“瓜、果、蔬菜、粮食, 他什么都研究,他培育的大豆秧比他都高。为了这些‘宝贝’他省吃俭用,就是到县城来回几十公里的路宁可骑自行车也不舍得坐车,省下的钱全都用在田里。”

二十几年来, 田佳林一直追逐着他的科技梦, 他对土地、对农业的热爱完全是发自内心的。“我就是喜欢农业, 一心想把我搞的科技育种做大做强”,田佳林对《中国日报》记者说道。

今年40岁的田佳林从小就痴迷种田, 和父亲一起下地干活时总会望着二尺高的大豆秧发呆,父亲喊他干活,他总是自言自语,“为什么产量总是这么低呢, 这大豆秧要是长到一米半高, 再结五个荚,那不是能多收入很多钱么?”。二十多年后,田佳林用自己的才智使当时的“梦想”成真。2006年,经过两年多的攻关,他家的大豆秧长到一米六七十高,个个五个荚,这与地挨地的乡亲们家种的大豆形成鲜明的对笔。而秋后乡亲们见证了他家的大豆,亩产800斤,而平常的大豆亩产也就400斤,即使这个品种亩产的少一些点,也能达到600斤。辛劳的汗水真的没有白流。激动得田佳林竟然流泪了,几年的研究真的不易啊,有时背着妻子借钱买资料、买化肥,有时在地里一呆就是几个天不回来。辛勤培育的大豆种子招来了吉林农科所的专家们,专家们参观考察后连连称赞。他研究的大豆品种目前是远近农民争相购买的种子。

从小就做着科技梦的田佳林初中毕业后开始钻研农业,他意识到农业靠天不行,要靠科技。开始的时候他就到处参加农业培训,去省农科院求教专家,从县书店买回一大摞科技图书,育种的、施肥的、田间管理的,他如获至宝似的一心扑在书籍上,常常通宵达旦,一边读,一边想,一边做笔记。看完书就在自家的小园里试验,夏天蹲在小园里,一手端碗饭,一手弄着苗,常常弄得饭里掺上土。小园试验成功后田佳林就在自家有限的23亩地里耕种。

2000年,田佳林迷上了种西瓜。2003年,田佳林竟然培育出一个120多斤的“西瓜王”。“我的方法就是优中选优,每次播种的种子总有表现突出的, 我把他们选出来重点培育,最终总会培育出优良品种。 一般的大豆种子,100粒也就能长出18到20棵秧。目前,我的独创是像花生那么大的黄豆, 100粒种子能种出60棵秧。另外,我正在培育一种像花生那么大的高产黑豆,秋后有望一亩地收成1000斤 。” 平时不善言语的田佳林, 一提起他的农业研究就滔滔不绝。

为了自己的农业科技梦, 田佳林贷款20多万搞研究,由于自家分到的土地有限, 他就想尽办法买地, 甚至不惜高价,他到周边的县城买地,雇人帮着照看。 “现在就是没有更多的土地来种这些作物,如果有了地我们可以大规模的育种,把事业做大做强。”田佳林满怀信心地告诉记者。

英文原文请见: http://www.chinadaily.com.cn/cndy/2010-03/19/content_9611654.htm。特别说明:因中英文写作风格不同,中文稿件与英文原文不完全对应。(中国日报记者   李安娜    编辑   裴培)


新闻热搜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552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视觉
博客
秃顶男子拥有了最炫脑袋
一个秃顶的男子,另辟蹊径的给自己的脑袋请来彩绘师精雕细琢,拥有了世上最炫脑袋! >> 详细

论坛
巴黎:见证美女的力量
巴黎女人美在自信。她们敢于在精神上或行动上与众不同,坦荡荡地过自己喜欢的生活。 >> 详细

财经
点击排行
 
 
英语点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