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消息:英文《中国日报》5月14日报道:自2004年中国-阿拉伯合作论坛成立以来,中阿在各个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取得巨大进展。在政府层面,两年一度的部长级会议和一年一度的高官会议成为中阿双方在政治、经贸、文化、环保和旅游等领域进行国际协调、战略规划、政策执行和合作成果评估的重要机制。
在经济和贸易层面,中阿双方以企业家大会为平台,围绕着商品贸易、金融、投资等专题,多次召开研讨会、交易会,建立了管理部门、专业商会和企业等相关方面的紧密联系机制。在民间和社团组织层面,各种文化、教育、旅游、环境保护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更是丰富多彩,比较重要的有文明对话机制、教育和人力资源培训、中阿友好大会、中阿互办艺术节机制、新闻合作论坛、能源合作大会、环境合作会议等等。
2007年12月,笔者就曾参加在沙特阿拉伯首都利雅得举行第二届“中阿关系暨中阿文明对话研讨会”,亲身感受并见证了源远流长的中阿友谊和阿拉伯各国人民对中阿合作的热切期盼。
中阿友好合作关系的迅猛发展固然离不开政府部门与民间机构的合力推动,但更为重要的是,中阿关系发展既满足了双方在政治、经济和战略等各个面的现实需求,也是当今全球化飞速发展的合乎逻辑的历史结果。
9.11事件之后,美国-阿拉伯以及西方-伊斯兰世界的关系发生了一系列重要的变化,双方在政治与战略层面的不信任、文化与宗教层面的敌意以及普通民众之间的猜疑和仇视不时见诸报端。特别是在小布什执政时期,美国政府更是毫不掩饰其在中东推行西方式民主变革、改变传统政治体制的企图心。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9.11事件之后的相当一段时间,阿拉伯国家的普通民众和精英阶层对美国及其西方盟国产生了某种深深的不信任感、不安全感和不确定感,在许多阿拉伯人看来,受到挑战与威胁的不仅是自己传统的政治和经济制度,还有传统的宗教文化和生活方式。面对西方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和道德上优越感,阿拉伯国家本能地希望寻找某种可以平衡的力量,这种力量不仅能够缓解西方咄咄逼人的政治和道德攻势所产生的巨大张力,而且多少还可以释放出某种心理与文化上的舒适感,使人们在精神上得到一定程度的慰籍。这是9.11事件之后以沙特阿拉伯为代表的一大批中东国家推行向东看战略的主要动因,也是中国-阿拉伯国家关系获得快速发展重要原因。
中国与阿拉伯国家有着长久的友好交往历史,中阿双方不仅在双边关系中平等相待,而且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相互帮助。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政府长期信守和实践“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在推进国际合作中坚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提倡相互尊重、平等协商,从不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人。近30年的改革开放使中国经济以年均9%以上的速度迅速发展,中国的综合国力迅速提升,无论在地区事务中,还是在全球合作中,中国已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笔者走访过中东的一些主要国家,也与重要的阿拉伯国家智库和研究机构进行过学术交流,虽然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对中国的中东政策有着完全积极的评价,但几乎毫无例外,笔者所接触到中东国家精英阶层对中国在中东地区事务中发挥更大、更积极的作用充满期待。
中国是全球增长最快的单一市场,快速成长的经济形成了对能源和其它工业原材料的巨大和持续的需求;中东是全球能源的最大出口地,也是一些重要化工原料的主要出口者。这种在经济上的天然互补性对于双方来说有着某种战略上的不可忽缺性:中国需要长期、稳定的能源供给者,而阿拉伯国家需要长期、稳定的能源消费者。这一客观事实是我们认识和讨论中国-阿拉伯经济关系的基本前提,任何刻意把中国描述成贪婪的能源攫取者的做法如果不是无知就是别有用心。而且迄今为止,中东的能源市场仍然主要是西方能源巨头们占主导地位。
从近几年中阿双方的经贸交往实践来看,能源合作并不是双方关系的全部或唯一,在基础设施建设、机械制造、轻工纺织等领域,中国企业逐步增加在阿拉伯国家的投资和技术转移力度,这对于推进阿拉伯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提高技术水平和扩大就业等方面都产生了积极影响。与此同时,中国还稳步扩大从阿拉伯国家进口的产品种类,比如埃及的大理石、约旦的钾肥、突尼斯的橄榄油和苏丹的芝麻等逐步进入中国市场。另外,阿拉伯国家在华投资稳步增长,以福建炼油化工一体化项目为代表一大批重大项目进展顺利。正是基于经济上的强烈的互补性,中阿双方经贸合作在近几年获得巨大进展,2006年第二届部长级会议曾提出要在2010年实现双方千亿美元贸易,但实际情况是2008年双方的贸易额就达到1328亿美元。
本月13日-14日,中阿互作论坛第四次部长级会议将在我国天津举行,我深信这次会必将对中阿关系进一步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力,但我也同时深信,一些国外媒体也会借机对中阿关系的性质和中国在中东地区的作用说三道四。确实,从近代以来,中东就是大国角力的战场,而外部势力的卷入也从来就是中东地区纷争不断的重要原因,同时,能源一直就是中东历次战争争夺的核心目标。因此,毫不奇怪,以西方与中东关系的历史经验和政治逻辑来演绎中国-阿拉伯关系不能说全无道理。
不过基本的事实是,中国没有将自己的意愿强加给阿拉伯国家,中国也从来不在对人施以援手时附加任何苛刻的条件,同时,中国遵从平等、公平、互利的国际经贸准则,尤为重要的是,中国并不追求排他性的或者损人利己的政策目标,也从不打算将中东地区视为别人不能染指的禁区,在全球化中发展壮大起来的中国深信,平等、合作是制定政策的基础,而互利、共赢应该成为政策追求的主要目标。
英文原文请见:
http://www.chinadaily.com.cn/cndy/2010-05/14/content_9847676.htm。特别说明:因中英文写作风格不同,中文稿件与英文原文不完全对应。(作者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中东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张晓东 编辑 潘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