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消息:英文《中国日报》5月27日言论版文章:中印关系最近起伏不定,这让国际上的对中国和印度持敌对态度的势力有所抬头。上次印度环境部部长拉梅什(Jairam Ramesh)访华引起的风波便是两国关系波动的一个写照。但拉梅什的确代表了印度国内为数不多的一部分深刻了解中印关系的政客。去年,两国双边贸易从520亿美元下跌到420亿美元,双边投资也非常不稳定。拉梅什表示印度政府对中国在印度的投资过于警惕了,此番言论立刻在印度国内引发一场短暂的全国性争议。当中国媒体开始为拉梅什辩护的时候,印度国内的言论开始进一步激化,国民要求拉梅什道歉。尽管这一风波是短暂的,但中印国民的过激反应揭示了两国对对方深层次的不信任。
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印度总统普拉蒂巴·德维辛格·帕蒂尔(Pratibha Patil)从本周三开始了对中国为期5天的国事访问。她的访华行程安排内容丰富,涉及政治、文化、商业等,将先后访问三座中国城市,北京、洛阳和上海。帕蒂尔不仅带来了了大量媒体记者和政府官员,她的团队还囊括了来自印度企业界的60多位代表,这些代表分别来自汽车、制药、教育、能源、金融、基建、包装、软件、钢铁和通讯等多个行业。尽管中印双方高层在各种国际论坛和会议上经常见面,但帕蒂尔此行却是印度总统10年来首次访华。印度总统访问别国通常都注重增进双方的在政治、文化理念层面上的了解,而非签署大量经贸协议。上一位访问中国的印度总统是切里尔·拉曼·纳拉亚南(K.R. Narayanan)。他于2000年4月访问北京,当时正值印度进行核试验两周年。纳拉亚南曾任印度驻华大使,他成功地化解了当时印度面临的各种压力,并重新定义了两国关系。
帕蒂尔总统除了要与胡锦涛、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等中国高级领导人会晤,还将参观上海世博会。这意味着印度总统此行的真正意义在于加强两国延续久远的历史往来,增进两国在文化及文明层面上的理解和交流。帕蒂尔将前往河南省洛阳市,出席白马寺印度风格佛教寺庙的落成仪式,新落成的印度风格寺庙耗资400万美元。这座新建寺庙是中印两国合作的一项独特工程,为了纪念两国建交60周年而建造。白马寺在中印交往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印度的两位前总理纳拉席哈·拉奥(P.V. Narasimha Rao)和瓦杰帕伊(Atal Behari Vajpayee)分别在1993年和2003年访问中国时参观洛阳白马寺。中国总理温家宝2005年4月访问印度时签署了一项谅解备忘录,约定两国将共同在白马寺建立一座新寺院。中国政府同意提供2666平方米的土地,印度方面负责提供必要的建筑设计、技术咨询和建筑及装饰材料,并建造一尊15英尺高的佛像。
新建的寺庙是对白马寺内在精神传统的继承。这座寺庙始建于公函明帝时期,公元64年,风格仿效印度两座始建于公元前3世纪和2世纪的著名寺庙桑吉寺(Sanchi)和野鹿苑寺(Sarnath)。相传汉明帝刘庄夜寝南宫,梦金神头放白光,飞绕殿庭。次日得知梦为佛,遂遣使臣蔡音、秦景等前往西域拜求佛法。蔡、秦等人在月氏(今阿富汗一带)遇上了在该地游化宣教的天竺(古印度)高僧迦什摩腾、竺法兰。蔡、秦等于是邀请佛僧到中国宣讲佛法,并用白马驮载佛经、佛像,跋山涉水,于永平十年(公元67年)来到京城洛阳。汉明帝敕令仿天竺式样修建寺院。为铭记白马驮经之功,遂将寺院取名“白马寺”。从白马寺始,中国僧院便泛称为寺,白马寺也因此被认为是中国佛教的发源地。历代高僧甚至外国名僧亦来此览经求法,所以白马寺又被尊为“祖庭”和“释源”。
从印度带来的经文最初正是在白马寺被译成汉语。也正是从白马寺开始,佛教开始向中国全境及朝鲜、日本和越南传播。而佛教从印度进入中国西藏地区和东南亚则要相对较晚。白马寺的存在将中国和印度与世界其他国家区分开来,将两国紧密联系在一起。帕蒂尔此行正是要突出中印之间历史交往和友谊的大背景,增进两国政府和人民的战略互信。
英文原文请见:
http://www.chinadaily.com.cn/cndy/2010-05/27/content_9897410.htm。特别说明:因中英文写作风格不同,中文稿件与英文原文不完全对应。 (作者为印度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大学Jawaharlal Nehru University外交与参军研究教授 Swaran Singh 编辑 裴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