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消息:英文《中国日报》8月18日报道:中国的外商投资政策在过去的三十年里都没有发生过实质性的“改变”,外商投资者一味将贸易和投资问题“政治化”并不是明智的做法,前经贸部部长佟志广在接受《中国日报》的专访时说。
他同时强调,外商投资者不应该“一味的抱怨”,而应该“不断地调整自己的业务模式”以适应中国不断变化的经济发展模式和竞争愈加激烈的本土市场。
在回应近几个月关于中国对外资变得越来越不友善的论调时,佟坚持认为,“我没看到中国在吸收外资的政策方面有任何的变化”,而中国目前的政策“和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定是相一致的”。
“一直以来,中国都十分欢迎外国投资。我相信,这一点也会一定会持续下去——中国非常清楚,外资在推动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
佟的观点和现任商务部长几周前发表在《金融时报》上发表的一篇评论文章观点相同。陈德铭在金融时报的文章中写到,中国一直在向全世界开放,而“开放的力度在未来还会加强……这对于全世界都是大有裨益的。”
陈部长以金融危机为例。在2008年末,中国出台了40亿元经济刺激方案,这其中包括大额的采购项目。在2009年,12,439个机电产品投标中有55%都流向了外资企业。“中国严格的遵循了投标流程规定,保证了中国企业和外资企业之间的公平竞争。”陈说。
目前看来,外资企业的抱怨大多集中于知识产权保护以及市场开放程度,而后者包括了政府采购和自主创新。
“我不认为这样的抱怨有任何的实质含义,因为真正让他们感到不舒服的是中国企业不断提高的竞争力。他们感到,本土竞争者不断提高的研发能力将会把他们置于不利的地位。”佟说。
而陈德铭在其评论文章中,在解释外资企业最关心的“创新产品”的归属标准时,更是着重强调:“所有的外国企业都享有和中国企业一样的待遇,他们所生产的产品也都是‘中国制造’”。
而实际上,除了更加激烈的竞争以外,让很多外资企业现在抱怨的另外一个原因在于,那个为外企量身定制“最惠国待遇”的时代现在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在中国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施行了许多针对外资企业的优惠政策,如比国内企业更低的企业所得税等等,因此和本土企业相比,外资企业从一开始就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及中国经济发展模式不断转型,外资企业现在和本土企业回到同样平台上公平竞争。
“和过去相比较,外资企业现在要面临更高的要求,心中不免觉得受到了中国的冷落,也因此自然而然地抱怨投资环境恶化。但这显然是不对的,”商务部研究院跨国公司研究中心王志乐主任说。
“他们应该努力摆脱思维上的惯性。”
切勿“政治化”
今年6月,中国提交了一份修改后加入《政府采购协议》(GPA)的提案。但是,包括美国在内许多协议成员国家还是不甚满意,尽管他们承认修改后的提案比起2007年的版本已经有了显著的提高,却还是发出拒绝接受提案的威胁。
美国参议员Debbie Stabenow更是声称,除非中国加入协议,她将组织立法,禁止美国公司购买中国货品。
对此,佟认为“他们只是在无理取闹。中国在降低门槛和扩大购买领域上已经做出了很大的让步。他们得寸进尺、一味索取的做法是十分蛮横无理的。”
Eurasia Group是一家政治风险研究和咨询机构,其总裁Ian Bremmer认为,中国申请加入《政府采购协议》的举动和其他贸易政策,遭到了美国“一味地政治化”。
新加坡驻华商务参赞Ignatius Lim对此也表示同意。“(欧美企业)没有必要将普通的贸易和经济问题政治化。中国的投资环境其实十分诱人。”
“贸易摩擦是不可避免的,但我们认为,解决摩擦的最好途径应该是商务谈判。”他说。
新加坡是在华投资第四大国,其投资总和在2009年就达到了400亿美元。Lim同时认为,“考虑到中国经济的发展前景,新加坡企业将会加大对华的投资力度。”
只是“个案”
“西门子和巴斯夫的问题是个案,不具有共性。”佟说。
中国的FDI在今年6月跃至130亿美元,同比增长40%,达到了自2007年年底来的新高。7月的FDI同比增长了29%。
德国贸易商会首席代表说,“有所不满不代表德国企业将取消对华投资或停止开展对华贸易。关键在于,如果我们的关注能够以更圆满的方式解决,那么将会有更多外资企业涌入中国。”
德国是对华投资的大国,目前有多家德国公司在华开展业务。大众汽车近期表示,将增加16亿欧元的对华投资,而西门子也计划在未来的三年内开展10亿欧元的对华投资。
据德国商会近期公布的调查,60%的受访者都表示会加大对华投资,中国对于德国公司是十分具有吸引力的直接投资市场。
根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公布的《2010投资报告》,中国目前仍为第二大吸引外资大国,仅次于美国。
“不论外资公司如何批评中国的政策和投资环境,在未来的十年内,中国作为投资市场的吸引力是不容忽视的——这都要归功于中国高速的经济发展,飞腾的国内购买力以及能力素质日益增强的劳动力。”王志乐说。
“中国将迎来新一轮的外商投资热潮。”
英文原文请见:
http://www.chinadaily.com.cn/bizchina/2010-08/18/content_11167967.htm。特别说明:因中英文写作风格不同,中文稿件与英文原文不完全对应。(中国日报记者 丁清芬 编辑 潘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