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消息:英文《中国日报》8月21日评论版文章:中国社科院文化研究中心5月6日在北京发布《文化蓝皮书:2010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该书的主要作者张晓明说,经过多年的改革,中国的文化产业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方面都取得了成果。以下内容整理自《中国日报》记者王漪清对张晓明的采访。
自2003年中国建立文化体制改革试点以来,国内发生了许多巨大的变化。2005年试点基本结束,随后文化产业的全面改革在全国陆续展开。2008年起,政府开始对部分文化领域尤其是出版业实施一系列重大的改革措施和规划。
2009年被视为中国文化产业改革里程碑式的一年,中国在文化产业格局的改革方面取得了质的成果。例如,《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的发布正式将文化产业列入国家产业调整与振兴规划行列,成为国家第十一个产业振兴与调整规划。这对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意义十分重大,充分体现了国家对文化产业的重视。
近年来,我国经济的繁荣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政府为转变经济发展模式而做出的努力也对作为第三产业的文化产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文化产业改革的主要目标同第一轮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相同,即“解放企业等微观市场主体”。
最近,中国社科院文化研究中心(CCS)提倡,文化产业改革应从当前开始,“促进解放市场主体与建立适当市场环境两者并重”。
为了解我国文化产业的规模,2005年,文化研究中心与相关部门共同建立了一套“文化产业统计指标体系”。当年预计我国文化产业产值为4000亿到5000亿元人民币。而全国的经济普查表明,这一数字并不能反映我国文化产业的实际规模。专家学者普遍认为我国文化产业的产值以每年1000亿元的速度迅速增长。
为此,文化研究中心改变了统计方法,将文化产业需求方的数据也计算在内。这使得2009年的数据中,我国人民当年文化活动开支、文化部当年的公共开支以及文化产品出口对文化产业产值的贡献率都有所上升。这一结果同来自文化供应方的8000亿元的统计结果基本相同。
但是文化产业的经济效益不应当局限于GDP方面,还应在拉动相关产业的繁荣与增长方面发挥战略作用。在当今数字时代,软件的重要性已远远超过了硬件。我们可以设想,如果不是应用程序的不同,iPhone恐怕会与其他品牌的手机毫无差别。
在游戏产业中有这样一个理论:向数字内容投资1块钱,就会带动相关设施9块钱的投资。中国互联网发展的年度报告表明,游戏产业等一系列运用数字新技术的产业正在快速增长。
除了和新媒体相关的数字内容产业之外,电影产业(在其它各文化产业中)的表现也令人瞩目。自金融危机以来,在“口红效应”的推动下,电影产业以每年30%到40%的速度增长。此外,电影制作中民营资本的引入也给电影产业带来了巨大的效益。
今年7月23日,在中央政治局第22次集体学习时,胡锦涛总书记发表关于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讲话,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表明了政府对于国家文化建设,尤其是文化的社会功能的重视。在我看来,文化产业的改革无疑会成为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产品推广的最大推动力。
文化产业的改革可以释放文化产业内部长期压制的潜力,使文化产品市场在短期内迅速繁荣。例如,在文化产业改革开始后,剧院中的戏剧表演和其他文化节目在一年内增加了数百部。
利好的政策也推动了新兴动漫产业的发展,同时又必定会催生一大批创意文化产品。受文化政策的鼓励,越来越多的人们将参与到各种文化活动之中。去年,国家相关部门将民营出版社称为“文化产业的先进生产力中心”。事实的确如此,中国的民营出版社达到了4000多家,相比之下,国有出版机构只有500家,并且近年来大部分畅销书均由民营出版社推出,因此鼓励民营资本进入出版领域显得颇为重要。
文化产业改革的另一重要目标是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这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尤其是偏远和农村广大地区群众基本的文化权益。目前,由于这些地区人民收入水平较低,这些地区的文化产品供应仍比较薄弱。同时,这些地区的文化基础设施也较为短缺。因此,政府有责任在这些地区建立文化活动中心,确保当地群众有机会参与到高质量的文化活动之中。
目前,政府已经发布了公共文化服务系统,特别是文化基础设施的地区评价标准。这在一定程度上有赖于政府财政收入的迅速增长,使得“村村通广播电视”的工程得以成功实施。
以上因素均表明,文化产业的改革将会开启我国文化产业迅速健康发展的新纪元。(中国日报记者 王漪清 编译 赵欣莹 编辑 潘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