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消息:民以食为天,食以洁为先,但近些年来“安全吗”成为中国百姓坐在餐桌前时不免要问的一个问题。食品、药品安全已经连续几年成为中国人最关心的民生话题之一。解决食品安全问题,消除公众在饮食安全上的信任缺失亟需新的思路和视野。
2010年12月15日由国际生命科学学会中国办事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与《环球》杂志共同组织的“食品安全风险交流论坛”在北京召开。
来自相关中央和地方有关政府部门、学术界、食品行业和媒体的约50位代表,通过充分的信息交流和讨论一致认为,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必须引入风险交流机制,遵循风险分析框架。
风险交流是食品安全风险分析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政府、学术界、食品行业、媒体和消费者之间对食品安全信息的及时、准确、透明地相互沟通,对于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与会者认为,我国当前食品安全风险交流比较薄弱,对公众食品安全科普力度低,许多科学信J憝没有能够在相关的机构、团体、个人之间及时沟通,造成了认识和行动上的不一致,不利于食品安全问题的解决。
与会各方建议,政府需加大对食品安全风险交流和公众科普的投入,有关部门需设立专业风险交流机构,借鉴国际经验,并重视人才培养和能力建设。但首先要做的是,呼吁全社会重视风险信息的交流,同时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包括政府、学术界、食品行业、媒体和消费者在内,共同参与交流,共同应对食品安全问题,保障消费者健康、安全。(中国日报记者 李洋 编辑 裴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