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时政|财经|评论|特稿|社会|媒体拓展|
  精彩推荐 讽刺议会像马戏团 乌记者穿“兔装”采访|贝卢斯科尼女儿称对父亲“既爱又无奈”|萨达姆倒台前“血写”《古兰经》曝光|
中国日报精选
上海中学生考试夺冠的喜与忧
2010-12-23 19:22:50     

    打印文章 发送给好友


中国日报网消息:英文《中国日报》12月21日报道:上海中学生在经合组织安排的国际学生评价测试PISA考试获第一的消息最近让西方不少人深感震惊。

在美国,政府官员和媒体纷纷对中国在经济和军事上快速崛起后又展示其教育的实力大为感叹。美国教育部长邓肯呼吁美国人对目前的教育现实是该清醒的时候了。

在过去一年,美国总统奥巴马也多次痛感美国学校与韩国及其它国家,特别是亚洲国家相比,相对较短的学期正在对美国未来的竞争力构成威胁。

2009年4月17日上海152所中学共计5115名学生参加了两个小时的PISA考试,结果阅读、数学和科学三项内容测试在经合组织约70个经济体中均名列第一。而本次是中国大陆学生首次在PISA考试中亮相。

但西方对上海学生溢于言表的赞扬并没有在中国国内那么多人激动,对此我深感欣慰。如果我要就这次考试来恭喜努力学习和工作的上海老师和学生们,恭喜之言中不可避免会有浓重的酸楚感觉。

对于那些了解今天中国或上海教育体系的人,看到上海和国内对此次考试夺冠没有表现得欣喜若狂确实不奇怪。

就像香港、新加坡、日本、韩国和其他亚洲学生同样在本次考试中表现不俗一样,那些15岁的上海中学生在中国应试教育为导向的制度中磨练了九年后已经像专业考试选手一般。其实他们在此后两年为全国高考的准备会更加高难度,直至把自己变成真正的考试机器为止。

而把自己变成出色的考试机器往往需要高昂的成本,最普遍的就是剥夺了孩子童年大部分或者所有的乐趣。

从幼儿园开始,上海的孩子们就在家长的精心安排下参加各种课后和周末的数学、英语等等补习课。当书包和作业变得越来越重时,他们玩和睡觉的时间变得越来越少。

如果你下课或周末去上海的社区观察,你会发现很少有孩子在玩。课后补习和回家作业通常使得学生一直要不停学习到深夜。

即时在华人新移民为主的纽约法拉盛地区,你也会有如此的感觉。每当下午放学或周末当数百或数千孩子在那里几十个球场玩耍和运动时,你会发现很少有华人的身影。

今天上海的孩子们与他们在稀缺经济下长大的父母相比生活条件和营养等确实非常优越,但在无穷尽的考试和上课压力下,他们的童年却往往被认为更缺乏幸福感。

当美国人对上海学生考试的优秀成绩表现出极大羡慕的时候,考试能手在国内往往是一个带有讽刺意味的词。人们往往把会考试和缺乏想像和创造力联系在一起。

当死记硬背老师和教科书的内容成为对学生主要的要求时,不知道他们的创造想象力会从何而来?当学生被告知每一个问题只有一个标准答案时,不知道创造和想象力会从何而来?当老师都不喜欢学生在课堂挑战他们,那种创造和想象力也不知会从何而来?

很不幸的是,批判性的思维在中国从来就不是学校教学大纲的内容。

这也许是为何一旦机会成熟,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中国家长拒绝再和国内的教育体制共谋,而是选择在他们的孩子创造和想象力被完全抹杀前送他们出国读书。

来美国读书的中国学生往往对美国学校鼓励学生自由思考、自由提问和挑战老师的风气大为赞叹。从小培养批判性思考能力对一个人未来学习、工作和生活都至关重要。这应该也是为何美国在创新方面大幅度领先中国的原因之一。

上海中学生在PISA考试的光环不应阻挡我们改革我们应试教育的脚步。

中国未来的发展需要培养一代会独立思考、批判性思考和创新的人才,只有这样,中国的发展才可能持续,中国的未来才有希望。而被培养成应试机器的人是不可能来完成这一使命的。(作者陈卫华为中国日报美国版副主编  编辑 潘忠明)。


新闻热搜
 
商讯
视觉
博客
揭秘钢管舞女辛酸生活
业内人士估计,在练钢管舞。她们当中有专业的钢管舞演员,也有收入不菲的白领。 >> 详细

论坛
乖巧逗趣的狗狗瑜伽
很多人都会利用空余的时间做做瑜伽修身养性,但你有看见过宠物狗狗们做瑜伽吗? >> 详细

财经
点击排行
 
 
英语点津
网站地图                  
国际 要闻 深度 亚太 北美 中东 拉美 中外关系 国际组织 海外看中国
评论 本网视点 国际时评 中国观察 财经评论 网友热议 影视书评 声音 漫画 外交讲坛
财经 国际财经 中国经济 分析评论 股市基金 房产动态 经济数据 消费旅游 理财保险 资讯抢鲜报
博览 奇闻奇观 科学探索 历史揭秘 劲爆丑闻 名人轶事 精彩热图 幽默 本周推荐  
音画 环球瞭望 社会百态 娱乐时尚 图吧博客 论坛精选 军事天地 时事热点 图片专题  
军事 军事广角 即时消息 装备图集 中国国防 国际防务 军事评论 专栏    
  台海风情 台海热点 台湾旅游 台海局势 走进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