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消息:英文《中国日报》12月30日专栏文章:我到纽约来看望妹妹似乎没选对时间。正好赶上这里下暴雪。猛烈的大风和隆隆的“雷雪”,上周日席卷了美国东部地区。
当地居民似乎很快地适应了这场暴雪。不过,雪下得真不是时候,就在圣诞节的第二天。上周日到周二,总共有4千多飞机航班被取消,几十万人受困或被迫改变旅行计划,以纽约为中心北上波士顿、南下华盛顿的火车也停驶了,连地铁、轻轨也受了严重影响。
很多人无法去上班,那也就意味着还有些人就要干双倍甚至三倍的活儿。上周日晚,我在饭店里就听见大厅服务员在说有一些出租车司机整夜被困在路上。城市清洁工要花上好几天才能清除街道上的积雪。
即便如此,也没有能挡住节日购物人们的热情。不论是当地人,还是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没有几个能抗住圣诞节后大减价的巨大诱惑。很多商店的折扣都打到7折甚至4折了。
但是血拼的人们失望了,周一很多店铺都大门紧闭,因为好多店员们都没法来上班。
总的来说,美国零售业打折季的销售额比去年同期增长了5.5%,也给临近新年的美国经济注入一点“强心剂”。
不过,在北京,日子照旧。我给父母打电话时,他们就抱怨说天气很冷,父亲告诉我北京都没有飘雪花的迹象。因为气候太干燥了,不少他已退休的老同事都感冒了。
当然,北京也没有圣诞节后的甩卖。至少,和美国的售价相比,北京的物价还是保持在相当的高位上。我在纽约看到一件羽绒服才卖77美金,合514元;而同样的羽绒服在北京肯定卖800元以上。
周日,我妹妹花了8美元多点(相当约53元人民币),买了条一磅半的海鲈鱼。要是在北京,同样的鱼要贵不少。
难怪住在美国的中国人经常说国内进口商品卖得太贵了。举个例子,在美国,一个118毫升装的哈根达斯冰激凌卖1.49美元(9块钱人民币),同样的东西在国内得卖27元到35元。
当然绝大多数人不买哈根达斯冰激凌,但是我们所有人都还是强烈感受到了零售物价的上涨。就连最近温总理在和中国网民连线交流时,也在为物价上涨道歉。
我不是经济学家,但是我还是感觉到全世界的经济仍然是扭曲的。我们听到很多鼓励美国人要节约的话,但是实际上的低价格和各种便利只能鼓励这里的人们消费。这好像也给中国以及其它的亚洲国家带来好处,因为它们都依赖美国市场。
再回到国内,也有很多鼓励中国人消费的说法,但是由于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以及我们早已根深蒂固的那种有备无患的观念,使得人们攥紧钱袋,不消费。
总的来说,情况好像有点不对劲。咱们中国制造的和卖出去的东西都那么便宜。而我们买的东西又都那么贵。要是我们再把碳排放的成本加在零售价上,加在旅游支出上,中国人只有更加卖力工作,才能改善生活水平。
我相信这种全球经济的不平等也不光是在中国,其它的新兴经济体像印度也会面临同样的问题。我们都必须要咬定青山不放松,确保来之不易的经济发展不被那些贪婪的全球资本家吞食掉。(中国日报专栏作家 黎星 编辑 裴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