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消息:英文《中国日报》1月7日言论版文章:1月4日至12日,中国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在西班牙、德国和英国进行访问。此次访问意义重大,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它表明了中国对欧盟这一最大的贸易伙伴的承诺。2009年,中欧贸易额达到3000亿欧元,其中中国对欧盟的出口占到了将近20%。目前,中国正在整个欧盟内部积极寻找新的投资机会。
第二,近年来,中欧关系的发展经历了一些曲折,此次李克强对欧洲的访问为发展中欧双边关系提供了新的起点。在去年10月举行的欧盟-中国首脑会晤上,欧盟拒绝解除对中国的武器禁运,且拒绝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双方也没有就贸易和外交政策问题举行会谈。
欧盟是中国最大的出口市场,中国希望欧盟能够保持稳定与繁荣。在过去一年中,欧洲经济和欧元深受债务危机影响,欧盟各成员国被迫宣布采取财政紧缩政策。然而,各国政府却发现,由于希腊、西班牙、爱尔兰、意大利等国民众的抗议,以削减开支等措施为主要内容的财政紧缩政策难以实施。
由于一些国家的负债比率仍然较高,欧洲的财务状况显得十分脆弱,无形之中提高了这些国家的借贷成本。在上个月举行的欧盟冬季峰会上,欧盟领导人就修改《里斯本条约》、引入欧元的长期稳定机制达成了共识,这反映了欧盟领导人确保欧元稳定的政治承诺。然而,如果金融危机在欧盟的一个或多个成员国爆发,市场将如何反应,目前仍是个未知数。
欧盟的对外关系也受到了财政紧缩政策的影响。欧盟对中国发起的反倾销调查数量的增加表明,欧盟各成员国对国内失业状况的恐惧与日俱增。这一点也反映在最近的民意调查当中。调查显示,超过一半的欧洲人为中国贸易政策对其就业情况的影响深表担忧。
而与此同时,中国方面表示愿意帮助欧洲摆脱当前的经济困难。在中国领导人向希腊和葡萄牙政府做出经济援助的承诺后,李克强在西班牙一家报纸上发表文章表示,中国将继续购买西班牙的国债。
中欧新一轮的战略对话陷入僵局,贸易问题成为双方对话最大的绊脚石。欧盟称中国违反了WTO关于保护知识产权的条款,批评中国设置大量非关税壁垒,为欧洲企业进入中国市场制造了困难。中国则指责欧盟过多诉诸于反倾销措施,制造中欧贸易摩擦。在去年10月的中欧峰会上,双方在解除对华武器禁运、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朝鲜半岛问题、伊朗问题、非洲问题、人权问题等多方面均未能达成共识。
然而在去年12月的一次中欧高层对话中,双方就经济和贸易争端展开了讨论,对话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欧盟外交事务负责人凯瑟琳-阿什顿在12月的欧盟冬季峰会上递交了一份报告,承认了发展中欧关系的重要性。她说,继续实施对华武器禁运是“加强中欧外交政策和安全问题合作的主要障碍”,并指出,中国不太可能接受欧盟对于民主和人权的观点。
欧盟新任驻华大使马库斯·埃德雷尔日前抵达北京。上个月他告诉欧洲议会,如果中欧双方能在增进相互理解方面做出更大的努力,相信双边关系一定能够稳步发展。
当下,中欧双方正重新评估各自的内外形势,李克强此时访问欧洲恰逢最佳时机。然而,如果欧盟一直无法摆脱经济危机,中国就会面临更多的贸易保护主义和反倾销调查。但幸运的是,目前欧洲经济已经出现了恢复增长的迹象。据经合组织预测,2011年欧洲经济将实现2.3%的增长。这一数字虽远低于中国8.3%的经济增长率,但比起2010年欧洲经济预期增长已经提高了不少。
李克强此行对发展中欧关系的最大贡献在于这次访问能够增进双方的相互理解。长久以来,欧盟与中国在诸多方面无法达成共识。而以此次李克强在欧洲会见西班牙首相萨帕特罗、德国总理默克尔以及英国首相卡梅伦为代表的双边高层互访,将进一步促进双方的相互理解,而这正是发展中欧关系的关键因素。
英文原文请见:http://www.chinadaily.com.cn/thinktank/2011-01/07/content_11806616.htm。特别说明:因中英文写作风格不同,中文稿件与英文原文不完全对应。(作者是德国柏林赫尔梯行政学院资深研究员Fraser Cameron 编译 赵欣莹 编辑 潘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