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消息:英文《中国日报》2月24日言论版文章:从去年夏天开始,国际粮价再次上涨。各类专家,从经济学家到政府部长,就粮价上涨的原因、后果以及持续时间争论不休。国际粮价的走势固然比较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国内粮价的变化,因为国际贸易并不能满足世界绝大部分的粮食需求。特别是中国这样的大国,粮食基本都是自己自足,国内物价趋势更多的受本国宏观经济影响,而不是世界市场的波动。
当前国际粮价的上涨本身没有什么惊奇。国际粮食政策研究所近期预测,到2030年,世界小麦、玉米价格,将比2000年平均上涨17%和33%。预测依据是,人口和收入增长将会带动各国粮食贸易需求,尤其是中国等转型经济体。
然而,当前国际粮价出其不意的波动我们却未能广泛预测。2007年和2008年国际粮价快速上涨之时,玉米出口价格翻了一番,国际大米价格是原来的3倍。用于出口的小麦价格达到28年来的最高水平。全球宏观经济走势是造成2008年粮价上涨的原因之一,主要是因为同时期其他商品,包括钢铁和燃油价格普遍上涨。
2008年末,国际粮价下降40%,也是受非农业因素影响——西方金融危机让北美和欧洲陷入经济衰退。然而,在2010年夏天,国际粮价再次上涨,截至2011年2月,较去年同期上涨28%。粮价再次受到国际宏观经济影响,同期国际石油和钢铁价格纷纷上涨。
但是宏观经济这一理由并不能服众。有人就说,是因为全球粮食储量不足导致粮价上涨。2008年时,确实如此,但是2010年国际粮食储备水平较高,比08年增加40%,因此储备一说不能解释本次上涨。有人批评说,中国和印度快速增长的粮食消费导致了粮价上涨。但是,当2008年第一次粮价上涨之时,中国和印度并非粮食净进口国。还有人说,高粮价反映了现代农业走到了尽头,但是美国农业部的计算显示,全球农业产量一直在提升。
还有一个团体表示,粮价上涨的原因是过多的土地被用来种植生物燃料作物。但是,涨势最猛的是非燃料作物,如大米、小麦和棉花。还有我们的一个团体说,这是气候变化的早期证据。但是,2010年由于产量下降而粮价上涨的国家是俄罗斯和加拿大,两国都是高纬度国家,如果全球气候变暖,本应有利于两个国家的粮食生产。
除了宏观经济外,一些粮食出口国的贸易政策也让近期波动的粮价雪上加霜。去年夏初,没有根本理由想想粮价上涨,因为全球粮食储量比2008年高出50%,而作为全球最大的小麦出口国的美国,其粮食储量达到23年以来的最高水平。
但是,当俄罗斯的一场严重干旱导致其国内粮价上涨之时,俄国政府禁止了所有的粮食出口,国际市场出现恐慌。随后,加拿大湿气过重造成小麦减产和澳大利亚农业遭受洪灾更加剧了这一恐慌。
但2010年末,世界小麦存储量仍然比2008年高40%,美国的存储量依然增长了150%。然而,中国冬小麦种植带旱灾的消息一出,原本由粮价上涨引起的恐慌变得愈发严重。
像如中国这样的国家,应当将注意力放在国内粮价走势,而不是国际。对于CPI上涨的担忧并非由国际粮食短缺造成,而是源自中国采取的两项措施。一项措施是,在2008年9月,为了防止中国经济在全球金融危机中衰退,及时而坚定出台的经济刺激计划。另一项措施比较有争议,就是防止中国的人民上涨到“适当”水平。
如果中国的汇率能增加到“恰当”水平,就可以缓解通胀压力,平抑国内物价。如果中国仅仅通过提升利息率来消除通胀,事情会变得更加糟糕,因为这意味者牺牲经济增长来降低国内物价。
中国在干旱威胁下,采取了很好的措施,如人工增雨、旱区引水以及协助农民灌溉。但是,平抑粮价的因素不在粮食和农业本身,而在此之外。
英文原文请见:http://www.chinadaily.com.cn/cndy/2011-02/24/content_12068751.htm。特别说明:因中英文写作风格不同,中文稿件与英文原文不完全对应。(作者是韦尔斯利学院政治学教授、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公共政策学兼职教授 ROBERT PAARLBERG 编译刘江波 编辑 潘忠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