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英文《中国日报》4月15日报道: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的当天,心理治疗专家沈文伟博士正在自己的祖国——新加坡,但是他却无暇去关注新闻,因为正是在当天他的父亲去世了。沈博士之后一直在忙着父亲的后事,直到两个星期后,他才知道了汶川地震这一灾难。
然而,自那时,在接下来的两年多的时间里,他却与四川建立起了难解之缘,并开始逐渐地感受到了灾区人民拥有的强大自我反弹恢复力。
得知四川发生地震后,一个在国际机构工作的朋友邀请他去四川灾区帮忙。虽然获得了社会工作博士的学位,但是沈文伟当时并没有任何的救灾和灾害管理的经验。那之前,沈博士只有在新加坡和香港的社工工作经验,但是他还是立刻就答应了朋友的邀请。
当时,沈博士已经计划好了要离开了新加坡国立大学,并且按照计划将在2008年7月2日到香港理工大学赴任。然而,到6月4日时,他自己去了成都,之后就走访了受灾地区。那是他第一次去四川,此后便一发不可收拾地开始了他在灾区的重建工作,在进入四川后的第二年即2009年,一年中有103年都是在四川度过的。
进入四川后的前12个月里,沈博士负责培训了一批专家、心理学家、教师和社工,让他们能够处理一些心理健康的问题,并且组织了一批学生夏令营项目,该项目在2009年2月份正式被香港理工大学发展成为“四川学校精神健康网络项目”。在该项目成立后,沈博士便开始更多的关注它的发展,经常奔波于该项目覆盖的五所学校。
然而在此过程中,沈博士发现当地流传着这么一句话,“防火、防盗、防心理治疗”。这意味着要想在灾区开展心理治疗,将面临巨大的困难。但是作为一名心理问题专家,应该怎样为灾区人民提供适当的服务呢?沈博士逐渐发现,“我们不是去教人家,而更多把自己当成一个催化剂向灾区人民提供服务,这样他们就能够从灾难的阴影当中走出来。”
2008年9月份,在映秀小学,沈博士认识了四位老师,其中的三位在地震中不是失去了妻子就是孩子。他们的精神受到了很大的打击,但是他们并不接受心理治疗。然而沈博士依旧保持着跟他们接触,不过是以朋友的身份,与他们一起喝酒、聊天等。
事情的转机出现在2009年的春节,这四位老师告诉沈博士说他们想出去转转,问他是否能够帮忙。听到这话,沈博士很高兴,他觉得这是个让他们释放情感的机会,于是就赞助他们去了一趟云南旅游。
果然如其所料,这四位老师从云南回来后,开始学会了如何放松,开始整理自己的情绪,并且开始规划未来的生活。丧偶的重新开始谈恋爱了,甚至结婚了。
又过了几个月,有一天这四位老师,主动找到沈博士向他倾诉自己的过去和感受,他们担心里有些珍贵的记忆会被遗忘了。因此,沈博士就对他们逐一进行单独的访谈,并用录音笔记录下他们的经历。沈博士找了一位社工帮助他们把录音给抄出来,当他把这些厚厚的抄录本交给他们时,其中的一位老师感动的对沈博士说:“您已经帮助我整理了我的经历,现在我也可以把那一页关上了。”
沈博士惊奇的发现:“这不就是心理治疗么?我没有做什么。”
灾区的自我反弹力并不是沈博士的唯一发现。在映秀的一次偶然的经历,让他找到了灾区其实是有自己的资源和当地的元素可以帮助他们康复。
在2009年的二月份,在映秀的时候,晚饭过后,他看到街上的人都在跳舞,到处都在跳,包括小卖部的商贩也自发地在放音乐跳舞,这是一种很自然的跳。
“我从来没有见过,我觉得这是个好东西”,沈博士告诉记者。“因此我觉得这种活动是能够进一步用来组织村名的。”
后来了解到,这是羌族和藏族的民间舞蹈,叫锅庄舞。因此他就打算举办一个锅庄舞晚会,用他们懂的东西,用他们有的元素来帮助他们,这个想法得到了当地政府的响应,沈博士的团队就和政府在5月1日一起联办了这个晚会。
在准备的过程中,村民排练得很高兴。在晚会当天,来了两千多个村民,精神面貌都很好。
后来沈博士也将这种本土化的元素,应用到了学校的社区工作中。他们通过当地的年画,组织学生活动。在汉旺小学,他们请来了因为地震而失去了双腿的舞蹈家廖智,教残疾学生舞蹈,告诉这些学生——他们有能力恢复。
“我们请她来不只是为了教他们舞蹈,还是传递她的这种反弹力,教孩子怎么应对困难,重新站起来,教他们怎么彼此互相照顾,能够共融。
在2010年4月,孩子们第一次举行表演,学校都鸦雀无声了。5月份,沈博士组织了12个小孩去香港进行了“舞动的生命”的表演,其中有6个是残疾学生,这次表演取得了很大的反响。
沈博士在灾区这两年的工作,不仅给灾区人民的生活带来了改变,这种改变同样也发生在自己身上。
沈博士说:“灾区的两年多,改变了我对于工作,服务的看法,对于怎么尊重我的服务对象,聆听他们的声音了解他们的资源,有了不一样的理解。我现在所教的东西和两年前完全不一样了。”
英文原文请见:http://www.chinadaily.com.cn/cndy/2011-04/15/content_12329888.htm。特别说明:因中英文写作风格不同,中文稿件与英文原文不完全对应。(中国日报记者 高启辉 编辑 裴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