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消息:英文《中国日报》6月2日评论版文章: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已经公布。六普数据是一个信息宝库,对于我们科学认识人口形势和人口规律并作出正确的选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启示一:中国人口增长处于减速阶段,人口的生育率和增长率都已很低,人口增长所带来的挑战已经不是主要矛盾。
数据表明,这次人口普查登记的全国总人口为1339724852人,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十年增加7390万人,增长5.84%,年平均增长0.57%,比1990年到2000年的年平均增长率1.07%,下降0.5个百分点。
根据全国人口调查统计的结果,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人口的总和生育率就已降到更替水平以下,进入低生育率时代。
考虑到80后、90后严酷竞争的生存环境以及令人咋舌的孩子抚养成本,所以他们的理想子女数也已经达到很低的水平。
人口流动也是降低生育率的重要机制。根据六普数据,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增加116995327人,增长81.03%。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的结果表明,全国流动人口的总和生育率只有1.14,显著地低于非流动人口的1.43。
核心家庭数据也可以佐证超低生育率。中国的家庭户规模继续缩小,主要是由于我国生育水平不断下降、迁移流动人口增加、年轻人婚后独立居住等因素的影响。2010年平均每户家庭的人口为3.10人,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3.44人减少0.34人。
但从长远看,超低生育率弊远大于利。几乎在所有遭遇很低生育率挑战的国家,无论人口总量如何,低生育率维系时间越长,年轻人口短缺的后果越严重,可持续发展的潜力越小。美国华裔人口学者王丰教授等对中国人口负增长惯性的初步测算表明,假定中国目前的总和生育率为1.6,并将其延续30年后,再提高至世代更替水平,那么中国未来的人口负增长将持续49年,减少人口数达2.2亿。人口变动周期长、惯性大,需要提前防范。
启示二:中国人口的结构失衡问题加剧,独子老龄化和可婚人口性别比失调构成重大问题。
在人口学特征上,中国的人口老龄化比其他国家更为脆弱、也更为严峻,这就是“独子老龄化”,而不是“少子老龄化”。独子老龄化会进一步演化为老年高龄化、老年空巢化、老年病残花,挑战巨大。
同时值得关注的问题是,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调问题加剧。出生性别比是118.0 6,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出生人口性别比116.86还提高了1.2个百分点。说明刚性重男轻女的观念因素,狭小生育选择的政策因素和通过B超等技术选择性别的市场因素都没有从根本上和大范围地得到改变和控制。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调将演变为男性可婚人口过剩危机。有学者估计1983年到2010年,中国已经出生的男婴比女婴多出了4100万,今后还将增加。政府要从政策上真正站到男女平等、性别公正的立场上。
英文原文请见:http://www.chinadaily.com.cn/opinion/2011-06/02/content_12626815.htm。特别说明:因中英文写作风格不同,中文稿件与英文原文不完全对应。(北京大学人口所教授 穆光宗 编辑 吕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