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消息:英文《中国日报》7月13日评论版文章:对于转型国家来说,治理通胀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我前不久去越南访问,越南的通胀4月份同比增长17%,大大高于年初确定的7%的控制目标,持续通胀已成为越南宏观经济运行中最突出的问题。
中国仍然是一个转型国家,当前通胀压力的形成有多方面原因。我认为,中国治理通胀,在关注短期因素的同时,更要关注通胀形成的体制因素。就是说,治理通胀重在改革突破。这里,有3个问题值得讨论。
投资膨胀是不是通胀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今年是我国“十二五”开局年,各地投资冲动都很大,抓项目、赶速度是一个很普遍的倾向。国家“十二五”规划提出GDP增长预期性目标是7%,而31个省市区提出的目标平均达到10.5%,高出全国规划目标的50%。在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下,投资过热怎么可能避免?我国投资率在进入新世纪以来基本上保持在40%以上,2009年达到47.7%,2010年达到48.6%,2011年投资过热的趋势仍然相当明显。投资过热,不可避免地导致原材料、能源等大宗商品的价格不断攀升,中长期的通胀压力不断增大,也使治理通胀的难度不断加大。
有效治理通胀是否需要经济增长方式尽快从投资主导向消费主导的转变。从短期来看,老百姓收入水平提高、工资上涨、积极的社会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实施,加上货币发行量增加,都有可能是刺激价格上涨的短期重要因素。但是,从中长期看,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居民消费需求代替投资需求成为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是中长期实现宏观经济均衡稳定的战略性选择。这就需要把短期抑制通货膨胀的政策与中长期实现消费主导、保持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有机结合起来。为此,需要努力尽快转变投资主导的发展方式,扭转消费率下降的趋势,使最终消费率在未来5年从2010年的47.4%提高到55%左右、居民消费率从2010年的33.5%提高到45%左右,使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
要提高消费率、实现消费主导,关键是不是改变政府主导型经济增长方式?我的看法是,投资长期膨胀,与政府主导型经济增长方式直接相关。从地方层面看,政府主导型经济增长方式的主要特征是:以追求GDP增长速度为主要目标、以扩大投资规模为重要任务、以土地批租和上重化工业项目为突出特点、以资源配置的行政控制为主要手段。虽然这种经济增长方式曾经发挥过重大作用,但在内外环境变化的新阶段,它不可避免地带来投资的长期持续膨胀,导致一系列结构性失衡。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面临相当多的体制性约束。就是说,约束政府的投资冲动,就要下决心改变政府主导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以努力消除通胀的体制性因素。
英文原文请见:http://www.chinadaily.com.cn/opinion/2011-07/15/content_12907603.htm。特别说明:因中英文写作风格不同,中文稿件与英文原文不完全对应。(作者 迟福林 编辑 吕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