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消息:英文《中国日报》8月9日言论版文章:三年前,我坐在国家体育馆(即“鸟巢”)的座位上,亲眼目睹了有史以来最为壮观的人类盛事之一。2008年北京奥运会天衣无缝的完美呈现,体现出中国在文化、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强大实力。我收获了惊艳、收获了欢愉,从那一刻起我也有了更多的期待。
我希望中国能够充分利用好那一难得的机遇,抓住世界的目光并推销其对于未来前景的规划。我想知道光鲜的标语和口号背后有什么更深一层的意义。这“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中的“梦想”,指的是谁的梦想?“和谐”一词又是谁来下定义呢?虽说奥组委官方的相关项目提供了一些标准答案,但我还是发现了奥运会纯粹理想的一面。我作为一名狂热的体育观察者,在接下来的几周里被奥运赛场上运动员和粉丝们的专业、执着精神所打动。在此也提醒大家,那上千人的志愿者应当再次得到我们的掌声。
我相信,三年之后,许多参与过奥运会的人已经将自己的这段特殊经历与平常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周年”这种说法虽是人为设定的时间标记,但也为我们提供机会从更广阔的层面上建立种种联系,并对之进行思考。我们不妨从单个个体的层面跳出来,从宏观的角度考察奥运会对于中国的影响,可以有多个具体的角度。
人们也许还记得,北京为了召开奥运会大规模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其中老北京居民的搬迁问题颇具争议。尽管建筑的拆除带来的损失仍无法计算,人们确实也看到了奥运基建项目给北京带来的好处。标志性的“鸟巢”和“水立方”已经成为北京吸引天下游客的热门景点。这些与故宫博物院同位于京城南北轴线上的现代建筑设计奇葩,在书写辉煌历史的同时也昭示着中国的未来。
奥运会给中国留下了很多造福于民的物质遗产,例如地铁系统就为市民和游客摆脱地面交通拥堵提供了一个途径。
在审视奥运会的遗产时,我们不仅要看到那些“发生了的事情”,也要关注那些“没有发生的事情”。因为对于中国来说,来自国内外的恐怖主义威胁时常威胁着各类大型活动的举办,而安保工作也不得不成为重点任务之一。除去个别孤立的小事件,我们应当赞赏北京奥运会的组织方在场馆安保工作上的投入。北京没有向恐怖屈服并同时取得了成功,为所有未来举办奥运会的城市——包括伦敦——带来了希望。
北京奥运会的成功表明,中国不用再主动地去向别人证明自己了。国际奥委会主席雅克·罗格最近在上海访问时表示,上海也具备了举办奥运会的实力。有趣的是,中国人对于这番赞美之词似乎不为所动。其实,大多数中国网民已经表了态:举办这类大型活动所带来的“弊”要远大于“利”。国际社会对于中国信心的不断增长以及中国民众对于此类活动的怀疑态度, 体现出近三年里的巨大变化。
眼下时值2008奥运会开幕三周年,而中国体育也在不断经历着历史性时刻。三周之前,2008奥运会开幕式中国代表团旗手姚明宣布从NBA退役。姚明虽然是个身经百战的老兵,但今年也才三十来岁——在这么年轻的时候退休,对于体坛之外的行当来说是不可思议的事情。姚明在短短不到十年的时间里,扎扎实实创造出奇迹来。他的名气、人气,使他成为中国最成功的文化大使。
在中国和西方关系仍属紧张的时期里,姚明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的形象有力冲击了西方长期以来对中国形象的即有成见。姚明早期所面临的巨大负担,更加深了人们对于他能否融入NBA激进风格、自我文化的担忧。不过,这位年轻的球星用自己在场上场下从容的表现迅速打消了人们的质疑。
“姚时代”的终结提醒我们:个人是无法担负起整个中国体育的重担的,即便是李娜也不行——在人们看来,李娜是接过姚明的接力棒、成为下一任中国体育形象代言人的人选。中国体育的举国体制在游泳、羽毛球、体操、乒乓球等很多项目上产生出优秀的人才,这在姚李二人以及北京奥运会的金牌榜上得到了充分体现。
但是中国队在男篮、男足等项目上还急缺显著的突破,这说明不同的项目要采用不同的策略才能各个击破。许多国内外的评论人士都指出,中国从小严格培养专业运动员的做法是问题的根源所在。这一点我同意。
我在评论世界杯足球赛时曾主张:中国的体育文化,应当将“对运动的热爱”置于核心,而不是将“对胜利的热爱”置于核心。当我回顾起2008北京奥运会,思考姚明给我们留下的精神财富,浮上我心头的不是那些胜利的瞬间,而是人与运动本身紧密相连的种种情感。
英文原文请见:http://www.chinadaily.com.cn/cndy/2011-08/09/content_13073554.htm。特别说明:因中英文写作风格不同,中文稿件与英文原文不完全对应。(作者为巴黎媒体咨询师、前体育记者Joergen Lindgren Hansen 编译 张陨璧 编辑 潘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