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消息:英文《中国日报》11月1日报道:奥地利小伙子周游原名康斯坦丁·霍尔茨(Constantin Holzer),是中国人民大学2011级博士新生。过去一年在中国人民大学苏州研究院执教期间,他熟练掌握德、英、法、中、西、俄的语言特长让学生们颇为着迷。
这位27岁的奥地利知识精英有着丰富的高等教育经历,横跨中奥两国:他2009年在北京大学获得硕士学位,接着又参加维也纳外交学院为期一年的外交官培训项目,2010年顺利毕业。
而今的他,正在同时攻读中国人民大学和维也纳大学的博士双学位。
周游在本周一(10月31日)接受《中国日报》采访时说:“是两名分别来自奥地利和中国的知名学者带我入了汉学研究、绿色经济研究的‘门’。”
奥地利著名汉学家、维也纳大学副校长魏格林教授,自他本科起就担任他的导师。
而中国人民大学专攻国际发展研究的杨志教授是与周游2009年在维也纳结识的,现在他们早就从朋友关系发展为师生关系兼同事关系。
尽管读完研后又在维也纳大学这个“奥地利外交官的摇篮”深造了一年,周游还是决定在2010年回到中国,与中国人民大学苏州研究院签约一年,在教书的同时从事研究。
低碳是现今国际上政治界、经济界的热门话题,周游表示,绿色经济对于中国和欧洲来说,在实现可持续发展方面潜力、作用巨大。“这也是我在中国留下继续研究的原因,”他说。
中国的“禁塑令”令周游印象深刻,他表示,有一部分欧洲国家在禁止使用塑料袋方面做得还不如中国。他说:“中国和欧洲在很多方面都可以相互吸取经验。”
奥地利在低碳技术的研发方面比中国起步的要早,比如在粪便处理、沼气化等领域;而奥地利向全民普及低碳教育的做法也值得中国学习。
周游表示,中奥两国共享、交流智慧成果能够实现双赢、促进双边经贸发展,并指出,中国作为人才大国,在节能技术研发方面潜力巨大。
对于两国间青年如何在节能减排方面加强协作,周游表示,在日益全球化的今天,社交网络是加强沟通的好平台。
如今,中奥两国民间交流渠道不断拓宽,在双边合作、人员交流方面生机无限。
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今年资助了10名奥地利学生来华攻读研究生,周游就是其中两名博士生之一。
中国驻奥地利大使馆教育处负责人陈杭柱表示,奥地利来华深造的留学生就读专业近五年间有了很大变化和丰富。
陈杭柱说,五年前大多数人来是为了学语言,现在来的学生有很多是研究国际关系、国际贸易的。
与此同时,中奥两国也在为奥地利民众接触中国语言文化而牵线搭桥。
周游表示,他汉语的熟练使用以及对中国的感情,可以追溯到2004年他第一次来中国时。
当时的他参加了奥地利政府组织的海外支教项目,在黑龙江齐齐哈尔市SOS国际儿童村执教一年零两个月,在这期间他的汉语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
英文原文请见:http://www.chinadaily.com.cn/bizchina/2011-11/01/content_14012775.htm。特别说明:因中英文写作风格不同,中文稿件与英文原文不完全对应。(中国日报记者 张陨璧 陈佳 编辑 邓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