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消息:英文《中国日报》11月18日报道:作为世界级的音乐家,马友友虽然名声远播,但却出人意料的谦逊,这使他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源源不竭。
日前,马友友在北京举行的中美艺术文化论坛上发表演说,其中有两个颇为醒目的关键词:想象力和创造力。随后在国家大剧院的贵宾室里,马友友就这一主题接受《中国日报》专访,兴致甚浓,甚至挥手劝退了前来提醒专访时间超时的助手。
马友友的职业生涯,生动诠释了他追寻西方经典隐约范畴外艺术形式的过程,以及他对想象力之源的孜孜以求。
谈及想象力、创造力与传统之间的关系时,他把他的“丝绸之路计划”比作去不同文化背景的朋友家做客的一连串经历。他的“丝绸之路计划”始于1998年,目的是“促进对传统丝绸之路从地中海到太平洋沿途文化、艺术等非物质遗产的研究”。
马友友说:“这些艺术精神中有一条,就是:人但凡要从事一种艺术形式,必须从本我的内心出发。”
“比如说,你请我去你家做客,或者让我接触认识一种有着上千年历史的传统,当你向我展示你的生活方式、你所关心的地方,我会说:‘哦,让我也试试看。’传统的丝绸之路沿途有太多的传统习俗了。”
“当我们反复一遍又一遍这样去做,突然我们就会感觉到,自己已经有了无数个家。这是一个学习、成长的过程,我们在其间学会了欣赏彼此的家,以及其背后传统习俗。”
“我们对不同的传统习俗有了尊重,我们的感性就会愈发灵敏,我们无论是作为集体还是个体都会更容易变化、变通,我们作为人而言感觉人性更加的完整。”
那么,对于科技对于生活的无孔不入,包括对艺术和文化的“入侵”,马友友是怎么看待的呢?
“文化是跑不赢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的,但是在文化自身的范畴里,新与旧的矛盾总是存在的。”
“这种矛盾可以是良性的,或者有创造力的。新与旧两者本身虽然不见得能容得下对方,但是人可以坐到两者兼得,并且不排斥两方。这正是文化的奇妙之处所在。”
“对于我而言,如果没有成功的创新,没有哪种传统的东西能够存活至今。每一种传统都有了创新,因此一个国家不仅应该向其他国家学习,还应该向自己内部的深处发掘,探寻每一项传统,走的越深,越能发现一个无穷大的小世界。”
“人对于失去身份认同的恐惧是抹杀不掉的,但我们必须与这种恐惧作斗争。一种文化只要还在演化进步,在这个世界里就仍然是独一无二的。”
在这种意义上说,马友友的“丝绸之路计划”是对现实世界需求的响应,跨越了不同的文化、国度,激发了想象力和创造力。
马友友的丝路团队中有很多中国音乐家,马对他们赞不绝口:“棒极了!”
他将轮回乐队前主唱吴彤称作“乐器之王”;他还提到了中国古琴演奏家陈雷激和著名作曲家赵季平。
他说:“能在这里(北京)见到这么多新老朋友真是太美妙了。”
上周五晚,马友友与一票阵容豪华的艺术家在国家大剧院举办了一场论坛闭幕音乐会,题为音乐对话,同台的还有美国著名影星梅丽尔•斯特里普、陈雷激、吴彤以及中央音乐学院的年轻学生等。
那确实是一场盛大聚会,是一场来自太平洋两岸的朋友聚会。(中国日报记者 仓立德 编辑 裴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