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消息:英文《中国日报》12月10日评论版文章:过去十年中中国扶贫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 农村贫困人口出现了大幅度下降,城市贫困基本上得到了解决。不管按照何种贫困标准,贫困人口的减少幅度都是非常显著的。按照2008年设定的农村扶贫标准,2010年的农村贫困人口比2000年减少了6700万,2000-2010年贫困人口下降幅度达到70%以上。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来说,保持这样一个较低的绝对贫困发生率实属不易。
应该看到,在未来十年,中国经济发展将进入一个新阶段。如果继续保持过去十年的经济增长速度,2020年中国人均GDP水平将会达到15000美元,经济总量和政府财力都会大幅度提升。因此,中国政府刚刚提高了农村贫困线,以表示其反贫困的决心。按照新贫困线,中国农村的贫困人口为1.3亿。这对中国政府不能不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与此同时,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社会矛盾会更加突出,会给扶贫工作带来更大的困难。在这种经济环境下,政府的扶贫观念要有所改变。具体来说,这种转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第一,贫困是一种长期的经济社会现象,反贫困将是政府和全社会的长期工作任务。人们对贫困的理解和认识会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而发生变化,贫困标准也会随之而不断提高。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人们更多地关注绝对贫困现象,随着收入水平提高,人们会更多关注相对贫困现象。在未来十年,我国会由中等偏下收入国家转变为中等偏上收入国家,只是关注绝对贫困问题显然是不够的,应该更多地关注相对贫困问题。
第二,反贫困不仅是帮助贫困人群尽快摆脱收入和消费上的贫困状态,而且更为重要的是提高他们的发展能力。贫困不仅是收入和消费上的贫困,更主要的是能力上的贫困,包括受教育机会的缺失,健康缺少保障,就业机会不足和不稳定,住房条件恶化等方面。说到底,贫困是一种发展能力和发展机会的贫困。因此,帮助贫困人群实现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第三,政府应该拓宽反贫困的视野。不仅是帮助贫困人群尽快摆脱贫困状态,提高他们的发展能力,而且要考虑到非贫困人群陷入贫困的风险。非贫困人口(特别是处于贫困边缘状态人口)陷入贫困的风险,既包括脱贫人口的返贫问题,又包括非贫困人口陷入贫困的风险。因此,我们的反贫困战略不仅包括针对贫困人群的政策措施,还应该包括减少和防范非贫困人群陷入贫困风险的政策措施。特别是对于那些不是处于绝对贫困状态而是相对贫困状态的人群来说,防范他们陷入绝对贫困的风险,提高他们的生产能力,发展能力和生活水平尤为重要。
第四,应该看到我们扶贫战略的选择是在经济的高速增长和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大背景下做出的,因此扶贫战略的效果不可避免地受到经济增长和收入差距扩大的影响,前者有助于缓解贫困,而后者则不利于贫困的缓解。而且,在短期内(至少未来五年内),我们还很难看到收入差距会有所缩小,这为扶贫工作带来更大的难度。因此,我们的反贫困战略应当与收入分配与再分配政策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出台一系列收入分配和再分配政策,一方面抑制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缓解收入分配不公问题,另一方面可以有效地缓解贫困,特别是缓解相对贫困。
第五,提高贫困人群的自身能力不仅需要提高他们的收入,而且需要给他们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这包括更多、更好的受教育机会,享有卫生医疗服务的机会,就业服务的机会,社会保障的机会。鉴于贫困地区和贫困人群享有公共服务的机会严重不足的这一现实,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则意味着在未来一段时期内公共服务资源的投入应该更多地向他们倾斜。
第六,减少和防范非贫困人群陷入贫困风险的最有效政策措施之一是解决儿童贫困。儿童贫困是社会贫困的主要根源,现期的儿童贫困会转化为未来的社会贫困和家庭贫困。因此,出台更多的解决儿童贫困的政策措施是当务之急。解决儿童贫困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一系列政策措施。当务之急是解决农村儿童的营养不良,学前教育机会匮乏,义务教育质量低下等问题。
第七,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水平与高收入国家的差距逐步缩小,这些国家的一些反贫困理念和政策措施值得我们借鉴。例如,强调给予贫困人口更多的权利和自由,使他们成为社会上平等、自由的公民,积极参与社会活动,融入社会,具有一定的话语权。
英文原文请见:http://europe.chinadaily.com.cn/opinion/2011-12/10/content_14243717.htm。特别说明:因中英文写作风格不同,中文稿件与英文原文不完全对应。(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收入分配研究院 李实 编辑 邓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