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消息:英文《中国日报》12月10日评论版文章:希拉里·克林顿刚刚结束了对缅甸的访问。这是美国国务卿从1955年以来对这个亚洲国家的第一次访问,自然引起外界的关注。
奥巴马总统当政以来,美国确定了“重返亚洲”的战略,尤其在即将完成从伊拉克撤军和开始从阿富汗撤军后,今年下半年“重返亚洲”的战略更是全面付诸实施,这是一个军事、政治、经济、价值观等方方面面的攻势。此次希拉里·克林顿对缅甸的访问就是在推广美国式的价值观方面的一个突出举措。
长期以来,美国与缅甸的关系处于不正常状态。从1988年军人接管政权以来,美国一直对缅甸实行制裁。近20年来,美国与缅甸之间一直没有互派大使,而是由较低级别的官员维持两国关系。尽管如此,美国并没有放弃缅甸,近年来对缅甸还下了不少功夫。美国派遣了二十多人次的官员对缅甸进行访问,包括负责东亚事务的助理国务卿坎贝尔的三次访问,不断对缅甸政府施加压力,希望在缅甸发生“民主化”变革。去年11月缅甸举行了大选,今年3月军政府让位给文官政府,缅甸也开始实行了一些变革,包括修订了选举法,释放了一些“不同政见者”,解除了对昂山素季的软禁,并允许其参加选举,开放党禁报禁等等。美国显然认为这是推广美国式价值观的成功。此次希拉里·克林顿的访问发出的信息很明确:第一,美国肯定缅甸最近发生的这些变化,肯定缅甸社会开始向民主化的转型,访问本身就是一种“奖励”;第二,按照西方标准,缅甸的“民主体检”远远没有达标,她的访问是要求缅甸继续朝“民主化”的道路走下去;第三,切断缅甸与朝鲜的关系,尤其是军事关系。
一些评论家认为,希拉里·克林顿的此次访问可能导致中国与缅甸关系的倒退。笔者对此并不担心。中缅关系不是那么脆弱的,而是有着深厚的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缅甸是最早承认新中国的国家之一。缅甸也是最早接受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国家。中缅之间有绵延长达2000公里的共同边界,两国通过平等友好的协商于1960年划定了边界,成为国际上解决边界问题和其它争端的典范。现在这条边界是和平、友好和合作的边界。边界线两侧有70多条通道彼此相连,两国村寨相望,民族同源,居民跨境而居,不是亲戚,就是朋友关系。已故陈毅外长曾经称赞两国人民的关系是“胞波情义”。长期以来,中国政府坚持不干涉别国内政的原则,而真诚发展双方之间平等互利的经济合作,这种关系给两国人民都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如果仅仅凭着希拉里·克林顿的一次访问就会使中缅关系倒退,那也太高估了国务卿的神通,太低估了中缅关系的牢固程度了。
反过来说,缅甸作为一个主权国家,有权利与任何国家发展关系,包括美国。美国和联合国长期的制裁给缅甸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了消极影响,缅甸希望改善与美国关系,要求美国取消制裁,这是正当的,无可厚非。
反观希拉里·克林顿的访问,她在与缅甸总统吴登盛的会晤中洋洋洒洒地列出了五项条件,但美国以什么作为回报了呢?希拉里·克林顿仅仅表示同意缅甸作为湄公河下游行动计划的观察员,同意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派评估组去那里调查当地的需要,尤其是在农村和脱贫方面。关于制裁,她说,“我们仍然处在对话的初期”,美国还不知道,这种民主的进程是不是不可逆转的,以后美国会根据缅甸政府的行动来采取“相匹配的措施”。可见美国还是两手:一手大棒,一手胡萝卜。美国与缅甸关系会怎样发展,仍然有许多变数。
英文原文请见:http://europe.chinadaily.com.cn/opinion/2011-12/10/content_14243727.htm。特别说明:因中英文写作风格不同,中文稿件与英文原文不完全对应。(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 陶文钊 编辑 邓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