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消息:英文《中国日报》12月16日报道:严歌苓擅写传奇女子,比如《扶桑》中旧金山唐人街的中国妓女扶桑,比如《第九个寡妇》中把死刑场上幸存的地主公公藏在红薯窑里二十年的王葡萄,再比如《小姨多鹤》里生活在中国家庭几十年的日本女子多鹤。
这一次,严歌苓在最新小说《陆犯焉识》中把笔触转向一位男子,集二十余年的酝酿与追寻,创造出一生传奇的知识分子陆焉识。
陆焉识本是上海大户人家的少爷,聪慧倜傥。父亲去世后,年轻无嗣的继母为了巩固自己在家族中的地位,软硬兼施地使他娶了自己的娘家侄女冯婉喻。对婚姻失望的陆焉识出国留学,毕业回国后做了大学教授。
五十年代,陆焉识因其家庭出身和不谙世事被打成“反革命”,判为无期徒刑,在西北荒漠上改造了二十年。在枯寂中对繁华半生的反刍,使他确认了内心对婉喻的爱。文革结束后,回到上海家中的陆焉识再也找不到自己存在的位置:儿子的排斥利用,女儿的爱怨纠结,妻子在他到家前突然失忆。
严歌苓说,陆焉识的原型之一即是她的祖父严恩春。祖父16岁上大学,20岁赴美留学,25岁取得博士学位,是托马斯·哈代《德伯家的苔丝》的首位中文译者。40岁时,祖父在对时局的失望中自尽身亡。
很早以前,家里人就告诉严歌苓,孙辈中她与祖父在才情和性格上最为接近。这让严歌苓对祖父的人生际遇和精神世界格外好奇,“是对自己的根的好奇”,她说。
曾练习舞蹈的严歌苓50多岁仍然保持着纤瘦的身形,每次面对公众都妆容精致。从舞蹈演员到作家,从国内到国外,严歌苓的人生像她笔下的人物一样传奇。
严歌苓生于上海,父亲是作家,母亲是演员。她从小体弱,不常和小伙伴们户外玩耍,却是把讲故事的好手。她把在书上看到的故事讲给小朋友们,“讲的时候,我要是不满意作者对某些人物命运的安排,就按自己的意愿即兴发挥。好些经我叙述的经典小说,都走样成严歌苓的版本。”
12岁参军,在文工团做舞蹈演员。对越自卫反击战期间,她自告奋勇做战地通讯员,去云南的野战医院采访伤员。也就是从那时起,她开始写作。21岁发表第一篇作品,讲述一个少女在西藏兵站七个男兵中间的故事。她的早期创作大部分都是军事题材。
1989年,两次短暂访美之后,严歌苓决定赴美读书。三年之后在哥伦比亚艺术学院取得艺术硕士学位,并于同年与美国外交官劳伦斯·沃克结婚。
严歌苓说,由于语言和文化的障碍,她早期在美国的经历是“创伤性”的。“就像被连根拔起,血淋淋的,裸露的根须就是我赤裸的神经,”她回忆说。
从23岁就开始的失眠在那时进一步恶化,曾经连续一个多月睡不着觉。然而敏感的神经却成了创作的源泉。她开始给台湾的报纸杂志投稿,斩获不少奖项。
严歌苓似乎对边缘生活情有独钟,她写过抢劫犯,写过妓女,还写过非法移民者。她笔下的主人公们看似都是生活中的输者,对此,严歌苓解释说她对输者更感兴趣,因为“赢者都是一个面孔,而输的人各有各的输法”。
她的作品屡次被改编成影视剧作品,包括陈冲执导的《天浴》和张艾嘉执导的《少女小渔》。 她也曾参与影视剧改编的编剧工作,比如陈凯歌执导的《梅兰芳》。
目前,由张艺谋执导,改编自她同名中篇小说的电影《金陵十三钗》正在上映。张艺谋称这是他职业生涯二十余年来遇到的最好的本子。
小说出版于2005年,张艺谋2007年买下电影改编权。自那之后,严歌苓与编剧刘恒根据张艺谋的建议,数易其稿。在修改的过程中,她收集了很多史料,把4万字的中篇小说扩写成12万字的长篇,于今年年中出版。
比起编剧,严歌苓更喜欢写小说,“写剧本带来的快感根本无法和写小说相比”。
严歌苓现在和丈夫以及领养的7岁女儿一起,居住在柏林。
英文原文请见:http://www.chinadaily.com.cn/cndy/2011-12/16/content_14274017.htm。特别说明:因中英文写作风格不同,中文稿件与英文原文不完全对应。(中国日报记者 杨光 编辑 裴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