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新闻标签: 北京 重庆 大连 福建 广东 广西 海南 黑龙江 河南 湖北 湖南 吉林 江苏 辽宁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深圳 天津 新疆 云南 浙江
中国在线 > 中国日报独家
滚动新闻

难忘的军演,宝贵的经历——“和平使命-2007”联合反恐军演纪实

2007-09-16 11:49

                    

图片说明:“和平使命-2007”联合反恐军事演习现场掠影

中国日报网环球在线消息:8月17日13点,秋日的俄罗斯乌拉尔山南麓切巴尔库尔训练场内火炮齐鸣,战机轰鸣,装甲车呼啸而过,伞兵、空降兵从天而降。 持续两个小时的“战斗”为“和平使命—2007”上海合作组织武装力量联合反恐军事演习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我有幸作为中国媒体代表团的一员,亲自感受了号称为“世界军演史上规模最大的军事演习”的这一盛事。从7月31 号开始,我和其他媒体的同事一起在国防部外办的统一安排下入住俄罗斯第34摩步师295团营区。 在近20 天的报道中,我们从兴奋到疲惫直至思归,点点滴滴的军营生活注定成为我记者生涯中一道不可磨灭的记忆。

***踏上征程之前的“洗礼”

我是7月29日抵达新疆乌鲁木齐的。按照计划,我们于第二天先从乌鲁木齐乘车到昌吉的一个军用基地,然后转乘军机到马兰机场。在马兰机场场站呆一晚上后于7月31 日去俄罗斯军演目的地车里雅宾斯克。

抵达新疆不久,我们一帮地方记者就被国防部外办“收编”,从头到脚全副武装。(由于没有军衔,我们戏称自己为“伪军”。)这也意味着从这天开始,我们就要接受军事化管理,“和平使命—2007”联合军演的报道也即将正式开始。

经过一天的舟车劳顿,我们一行50多人带着大包小裹于31日下午7时左右到达马兰机场。 马兰机场四周一片戈壁,荒无人烟。它本来是60年代初一批为参与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作贡献的先辈们辛勤付出的地方,从那以后只当看守机场,从来没接待过像今天这么多的人。当我们进入安排我们入住的营房时,我们看到的只是光板床和房间里飞来飞去的硕大的蚊子。真难为在那里驻守的那些官兵们,虽然条件很差,但能看得出来,他们竭尽所能招待我们这些由国防部首长领导的“贵宾们”。

这天的经历有一点不能不提, 我晚上总共也就睡了俩小时, 一是因为晚上为布置第二天出发的行程安排,我们开会到很晚,而早上5点就要出发;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几个人的呼噜打得那是超级有水平,此起彼伏,响彻楼道, 直至把我惊醒。第二天大家在车上说起, 才知道晚上很多人都因为个别人的惊天呼噜都没睡着,甚至有人去水房跺脚试图惊醒那些酣睡扰民的人。部队领导告诉我们,我们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图片说明:“和平使命-2007”联合反恐军事演习现场掠影

***我第一次坐上了军机

31日,我们乘坐空军伊尔---76 军用运输机经过四个小时的飞行来到这次演习的目的地俄罗斯车里雅宾斯克。进入机舱,才发觉军机跟平时出差乘坐的民用飞机里面的差别有多大。军机毕竟没有民机那么舒服, 座椅在机舱两侧,都是硬板的, 时间久了坐的人腰酸。机舱两边和顶部到处是各种线路和为固定运输装备而设的钢索。在两边的座椅上,挤满了我们同行的记者和几十个参演部队的士兵。而在机舱中间,则塞满很多这次演习所需要的装备。让我们这些外行比较惊讶的是它飞行很平稳,不管是起飞还是降落都几乎感觉不到。 唯一让人感觉难受的就是噪音太大,如果不戴耳塞耳朵是绝对受不了的。虽然坐得比较累,我还是庆幸自己能够参加这次军演报道,如果不是它,也许这辈子都不知道坐军机是什么感觉。体验很重要,但对我来讲,更重要的是如何完成好这次报道任务。虽然已经作过很多homework, 但我明白这次差对我挑战很大,需要我在实践中摸索。幸运的是,在报道完毕从俄罗斯回来的时候,我被安排搭乘军委副主席曹刚川的专机,同样是军机,那种感觉可是截然不同啊。

***采访:奔波于野营村和演习场之间

也许在若干年后,我们回忆起这次演习的时候会觉得很辉煌,也会为这次报道而骄傲,因为它毕竟是我国参加的人数最多、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一次军事演习,六国国家元首亲临现场观摩演习,虽然它的政治意义大于军事意义。尽管这次演习对媒体的开放度是前所未有的,但我们在采访中还是遇到很多难题。根据军方安排,我们对这次报道的主题要突出“反恐、和平、上合组织成员国的团结”, 要把镜头和笔墨的焦点放在参演部队官兵的身上。由于语言上的障碍,中方新闻官与俄方新闻官的协调从始至终都存在很大问题,我们的采访一直是很被动地随着俄方的安排来进行。从抵达车里雅宾斯克的第二天开始,我们的采访基本是奔波于六国参演部队驻地——距我们所驻的营区大约30 公里外的由数百顶帐篷组成的“野营村”——和演习现地切巴尔库尔训练场之间。

在野营村,我们了解参演部队入驻以后的生活,跟他们交流他们参加这次军演的感受。在军演现地, 我们亲身体会到荷枪实弹的装甲车从我们的身边呼啸而过,数十架武装直升机和轰炸机从我们头顶飞过。在第一次的中俄参演部队的合练中,当我还没有反应过怎么回事的时候,一辆卡车冲着我们几个记者飞驰而来。紧接着,一群狙击手轰拥而上,将企图逃劫车逃窜的“恐怖分子”在几秒钟内一举擒获。忙乱中,我只记得自己猛按相机的快门。也就是在这几秒钟内,我拍下了整个狙击擒拿恐怖分子的过程的照片。照片很有动感,让我很是得意。在随后的几天的合练当中,为了捕获一些镜头,我们多次奔波于演习现地的茂密的草丛里,因为我们知道,在8月17日的演习中,记者是不允许进入演习现地拍摄采访的。

图片说明:“和平使命-2007”联合反恐军事演习现场掠影

***可恨可敬的伊戈尔上校

说起这次在俄罗斯军演的采访,我不能不提起俄方负责新闻报道的军官伊戈尔。科诺什克夫上校。这位每天安排我们的每次采访活动的军官给我们的印象只能用“可恨可敬”来形容。 他身材高大,嗓门很高,满脸威严,是典型的俄罗斯军人形象。我们在俄的每次采访都是在他的安排下进行的。伊戈尔很犟,很“霸道”,他定了的事情没有一点商量的余地,很多时候中方的两个新闻官在跟他的沟通中不得不屈服于他的“淫威”。也因为他的顽固,致使我们的采访受到很多得限制而无法进行。他脾气很大,一旦既定的采访违规,他会向犯规的人咆哮。记得在8月13号第三次六国参演部队合练时,由于训练课目均为实弹,所以在采访前给所有记者分配了几个固定的区域进行拍摄, 任何人不得擅自行动。新华社一位老兄偷偷摸摸从给他的指定区域窜到另一个地域,被精明的伊戈尔上校发现。演练刚结束,伊戈尔就直奔两个中方新闻官进行交涉,他的神情远不能用雷霆大怒来形容。但从另一方面,我也发现了伊戈尔上校的可敬之处。8月11日,六国联合军演的第二阶段开始的誓师大会在我们居住的营区举行,一百多名来自上和组织成员国的记者采访报道这个活动。在仪式的一开始,是举行六国国旗的升旗仪式,当俄罗斯的国歌刚刚响起时,正在现场管理记者的伊戈尔突然一个标准的俄罗斯军礼,面向冉冉升起的俄罗斯国旗肃立,那严肃认真的表情让人肃然起敬。当国歌声刚落,这位脾气古怪的新闻官又开始收拾那些试图违规拍摄的老记们。

***战场之外的“战争”

8月17日,“和平使命---2007”上海合作组织武装力量联合反恐演习进入了高潮,六国元首在吉尔吉斯比什凯克峰会之后齐聚车里雅宾斯克的切巴尔库尔训练场观摩演习最后阶段。 共400 多名来自世界各地的记者报道这一盛况。因此,在炮声隆隆的“战场”之外,一场媒体大战也在展开。当载着记者的大客车在统一安检之后到达在演习场设立的由一座大帐篷搭建的新闻中心时,众多的记者哄拥而下,为了抢占新闻中心的电脑网络以便于发稿。百米冲刺式猛跑者有之,三级跳者有之。由于帐篷透气性不好,里面温度很高,大家个个满脸淌汗, 可都舍不得离开电脑,担心被别人占据。偶尔出去透透气,也得请别的同事帮忙占着位子,直到发稿完成,我们才松了一口气。

***话说我们的军营生活

我们在7月31日抵达俄军事基地沙戈尔机场后,就直接被俄军方接到俄罗斯第34摩步师295团营区。我们住的是俄方特地为我们腾空的士兵宿舍。每间房里有四张床,每张床上房一条蓝色的军用薄毯。让我们很不适应的是,他们的床很窄。就我这样的规模平躺着两边只有一个拳头的空间。更为不适的是,他们的床没有床板,只是粗铁丝编的网架,所以睡在上面翻身都不容易。只要一动,整个床就嘎吱作响。我们都很纳闷,那些身材高大的俄罗斯大兵是怎么能把他们的庞大的身躯安置在这么由短又窄的小床上的?

图片说明:“和平使命-2007”联合反恐军事演习现场掠影

每次去餐厅吃饭,按照我国军队的习惯,我们都要排队步入餐厅,这让我们几个地方记者很是新鲜,但也不适应。这里的一日三餐基本没什么变化,各式各样的土豆,有土豆泥,炸土豆条,煮土豆,烤土豆。还有烤鱼,猪肉饼,鸡肉饼,蔬菜沙拉。刚开始我们还觉得不错,可两个星期以后,我们的胃口就再也不能接受这些没有变化的食物。大家纷纷拿出自己带的饼干,榨菜,就这从餐厅带出的水果、酸奶填饱肚子。

更为让我们觉得难过得是我们在后来几天里不知道怎么度过空闲的时间。因为我们不允许走出营房,而房间既没有电视,也不能上网。无聊之余,我在这段时间,在此读完了《钢铁是怎么样炼成的》和半本《八国外交》。也就在这段时间,我第一次.像一个父亲那样思念我的儿子,把电脑里的照片看了一遍又一遍。

我一直认为, 作为一个记者,能亲历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我很幸运,在过去的几个月中,我参加了一系列重大国际事件的报道,包括1月份在菲律宾举行的东盟10+3 领导人峰会,4月份温家宝总理访问韩国, 6月份德国举行的G8领导人与发展中国家领导人对话会,7月份香港回归10 周年庆典,以及8月份刚刚结束的上合组织联合反恐军士演习。在近20天的报道中,我报根据军演进程的不同的时间节点,发表了一篇insight, 一篇feature 和五条news。虽然这次出差有点累,但我觉得这样的一种经历对我来讲是弥足珍贵的。也许,作为一名记者,我们的生活就是累并快乐着!

(中国日报》记者 曹德胜)

中国日报网中国在线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中国在线: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中国在线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663、8488356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站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站独家所有, 未经中国日报网站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