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中国日报》9月26日报道:前两天,数万(亦云数百万)“熊猫烧香”病毒的受害者在听到法庭判决这个数字恶魔制造者入狱4年的消息时,一定深感欣慰、大快人心。
然而,在庆幸正义得以申张的同时,我们不妨做更多的思考。
在病毒制造者李俊的家乡湖北省,检方的一名人员说“熊猫烧香”侵害了数百万台计算机,虽然只有803名用户向警方报了案。从去年11月到今年3月,该病毒至少感染了8个省市的电脑,在全国引起一片恐慌。造成如此广泛的影响,说明了制造这一病毒的人决非寻常之辈。所以虽然为万人所恨,李俊倒也赢得了“网络奇才”的声誉。
李俊2004年从一所专科技术学校毕业后,曾经到北京、广州等地的网络公司求过职,声言可在网络安全方面有所作为,然而这些公司无一例外地拒绝了他。于是,按照湖北当地的一家报纸的说法,“为了泄愤”,李俊编写了“熊猫烧香”病毒,放到网上传播。
这一行为无疑是令人不齿的,其求职受挫的事实也完全不足以成为他报复施毒的理由。然而,我们仍然应该问一句:为什么那些网络公司当初对这个具有某种电脑奇才的人施以冷脸呢?招聘者显然有不识璞玉之失。可是为什么呢?难道招聘面试不正是发现人才的时机吗?对这种疏漏,我唯一能想到的理由是李俊的学历太一般,不足以获得招聘大人的青睐。
极具讽刺意味的是,现在倒有不下10家公司表示想聘用李俊,有的甚至开出100万的年薪。这让人觉得,一个人才似乎只有做出点出格、甚至缺德的事,才能展现出他的才干。
只看学历,不问实际本领,这是如今人才聘用过程中常见的现象。更为荒唐的是,有的公司招聘高校毕业生时规定,即使是持有著名大学的硕士或博士头衔的求职者也必须是曾经在著名高校上过本科的才能应聘。换句话说,一个曾经就学于普通高校本科的人,即使在研究生阶段上了著名高校,也可能落选。
我不明白这一荒诞的规定究竟是因为这些公司真的认为名校的本科学历高于一切呢,还是因为中国的大学生太多了这些雇主们认为他们可以变着法儿捉弄这些可怜的求职者而取乐?我真怀疑是后者。
看来,我们一方面高喊“21世纪人才最宝贵”,一方面又不断地在人才成长的道路上设置障碍。随便走进一个人才市场看看,种种歧视性规定比比皆是:性别上的,年龄上的,学历上的,工作经验上的,甚至出生地的,不一而足。
我们不是大力鼓励有才能的人在科技上努力创新吗?真要这么做,我们就必须认真改变我们在人才问题上的种种错误观念,不管是传统的观念还是某些新奇观念。(《中国日报》评论员 刘式南 编辑 张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