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在线 07年两会>文化品牌>出击海外
孔子学院:中国文化出口的大品牌

[ 2007-03-04 16:53 ]

 

中国日报网环球在线消息:中国向外部世界出口的数不尽物品中,现在又多了一个新的品牌,叫孔子学院。

从2004年11月中国第一所海外孔子学院在韩国首都开张以来,在美国、加拿大、瑞典、英国、德国、葡萄牙、塞尔维亚、白俄罗斯,新加坡、泰国、乌兹别克斯坦、肯尼亚、南非、卢旺达和澳州,以两千多年前中国伟大思想家与教育家孔子命名的中国语言文化教育机构,相继出现,蔚然成风。迄今已有36个国家和地区办起了80所孔子学院和小规模的孔子学堂,还有更多的国家提出了办学申请。

孔子学院作为一种文化产品批量出口,是中国对外关系中的一个新现象。它标志着中国综合国力与国际地位的迅速提升,世界各国通过学习汉语来了解中国的需求急剧增长。这也证明了中国经济发展的高潮,必然会带来使中国文化思想向外传播的软实力。

公元前的春秋时代,孔子曾经有过“乘浮桴于海”四出游学的愿望。但即便他拥有弟子三千、七十二贤人,其活动地盘主要限于齐鲁之间。所谓的“桴”只是一种木筏,谈不上飘洋过海。而今被“五四运动”砸烂过的“孔家店”,却在世界各地遍设“外卖连锁店”。虽然孔老夫子被后人奉为“至圣先师”与“万世师表”,但他怎么也不会想到,今天五洲四海成千成万的洋弟子要对他行尊师之礼。

历史的进程就是不断的否定和否定之否定。由于孔子在西方和世界人民的心目中享有与希腊古代哲贤苏格拉底、柏拉图同样的盛名,而被奉为世界伟人;更由于中国需要推行和谐外交以广结善缘,当年被批倒批臭的孔老二现在又身价百倍,成了对外文化输出的头号精神产品。

因为无论是唐宗宋祖,康熙乾隆或孙中山、毛泽东,也无论是李白、杜甫、康有为或鲁迅,在文化思想上的吸引魅力都无法与孔夫子相比。人们只要一听到孔夫子的名字就会联想到中国,就会对古老的中国文化产生亲近感。孔夫子是中国能够向外推出的,与任何世界文化名人相并列的唯一一张具有普世价值的文化思想大品牌。过去把这样一件无价之宝扫进历史的垃圾堆,实在是愚不可及。现在醒悟过来,犹未晚也。

由于年代久远史料浩瀚,后人对孔子的评价无论褒贬仍然有待据实考证。笔者对此所知甚浅,不敢妄加断言。从孔子传诸后世的一些言行来看,固然是只唯上不唯下,把他的治国理念完全寄托于明君行仁政,而无任何制约君权之设想。但在晚周之后礼崩乐坏、天下纷乱的春秋时代,既无有组织的反对党派又无公民社会可言,不寄望于明君出世以德治国,还能寄望于什么?

在当时的情况下,孔子提倡以天、地、君、亲、师来规范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又以仁、礼、义、智、信来规范道德标准与行为准则,是有助恢复社会稳定,符合历史发展需要的治国理念。
中国历朝历代的帝王,不论是姓刘的,姓李的,姓朱的,也不论是汉人、蒙人、满人,只要登上皇位,就必然要开疆拓土,维护江山社稷与华夏版图。如果没有孔子提倡的道德与政治规范,人人都可以自立为王,则神州大地早已变成四分五裂的欧洲了。

不仅如此,孔子提倡的“不患寡而患不均”,“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有教无类”,“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以及其他无数的教诲,充满了人道主义精神和人文主义色彩,成为两千多年来从帝王到平民立德立行,治国治学的座右铭,人类文化思想宝库中的精品。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这种说法未免言过其实。但孔子的思想与学说,确实是两千多年来照亮中国历史与中国人思想的一盏明灯。《华盛顿邮报》曾经写道:“虽然孔子活在两千多年前,但他的教诲对今天世界的生活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孔子属于历史也属于现代,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

(作者:陈有为 编辑:王晶 来源:《联合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