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环球在线消息:
·中国官员和各行各业的专家学者应邀到国际讲坛作演讲的现象越来越普遍,这势必可以增强国家的软实力
·从总体上看,我们多数官员和学者还不太善于在国外的讲坛上发表演讲,因此效果往往不是特别好
·一个外国官员,不远万里来到华盛顿,不就是想向美国的官员和公众“推销”自己的国家吗?那就发表一次演讲吧!它的影响范围是双边会晤所不能比的
自从美国国际问题专家约瑟夫·奈提出了“软实力”的概念后,国内学者对软实力也越来越关注了。奈所说的软实力主要包括文化吸引力、政治感召力及塑造国际规则和决定政治议题的能力。简言之,软实力就是一个国家的影响力。在当今国际政治中,软实力正变得越来越重要。而软实力的扩大离不开文化的国际交流。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已近30年,经济社会各个层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世界各国对中国的兴趣越来越浓。很多重要的国际会议都选择到中国来开,在国外召开的国际会议也常常列入有关中国的议题。这样,中国官员和各行各业的专家学者应邀到国际讲坛作演讲的现象越来越普遍。这是一个好现象。说得通俗一点,有利于促进交流,增加互信;说得专业一点,就是可以增强国家的软实力。
中国人到国际讲坛发表演讲,有很多成功例子。如1997年江泽民主席在哈佛大学演讲;2006年4月,胡锦涛主席在美国耶鲁大学的演讲,都已载入这两所美国最著名大学的史册。2000年9月,前国务院新闻办主任赵启正在华盛顿全国新闻俱乐部发表演讲时,我有幸在现场采访。前中国驻美大使李肇星经常应邀到美国各个州府或城市去演讲,我也有过几次机会随行采访。这两位中国高官,一位对中国的改革开放历程了如指掌,一位对中国的外交政策谙熟于胸,两人都善于用美国人能够理解的方式同美国公众进行交流,言词坦率而诚恳,不回避两国关系中存在的分歧和困难,对于听众的提问,以亲身经历和事实给予令人信服的回答。他们展现的是自信和诚意,留给听众的是中国文化和外交的影响力。
但是,从总体上看,我们多数官员和学者还不太善于在国外的讲坛上发表演讲,因此效果往往不是特别好。我仅以在美国见到的现象为例提三点建议,供到国外演讲的官员和专家学者们参考。
首先要责任在肩,敢字当头。现在的情况是很多人怕字当头,大都不愿在日程中安排演讲,访问常常以与对口单位的会晤为圆满。这种“主动谦让”的态度与外国官员学者“自告奋勇”的作风形成对比。在华盛顿这样的权力中心,除了各个政府部门,还有林林总总的思想库、专业协会、跨国企业“驻京办”、大使馆、新闻机构和非政府组织等,可谓多如牛毛。外国来访的官员学者都希望能在华盛顿发表演讲,因为可以产生较大的影响。在美国,要影响政府的决策,首先要影响公众,而影响公众的最有效途径是通过当地专家学者的文章和记者的报道。一个外国官员,不远万里来到华盛顿,不就是想向美国的官员和公众“推销”自己的国家吗?那就发表一次演讲吧!它的影响范围是双边会晤所不能比的。
其次是不要把国外听众当成国内听众。不少国内官员或专家学者在国外演讲,跟在国内作报告一样,爱使用一些人人耳熟能详、高度概括的词语,如“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三农”、“四化”、“五个一工程”、“西部开发”、“中部崛起”等。他们以为美国人也会熟悉中国的这些常用词。实际上很多美国人对中国的情况知之甚少,听到这些词,如在云里雾里,大多不懂――尽管他们也会礼貌地跟着鼓掌。最近看到一则报道,美国民主党众议员雷耶斯即将担任下届国会众议院情报委员会主席,可他连“基地”组织和真主党的一些最基本情况都不知道。“9·11”恐怖袭击事件发生5年来,美国报刊上哪天没有关于“基地”组织的消息?前一阵,以色列和黎巴嫩真主党打得昏天黑地,死伤无数,电视上也天天有报道,可这位议员大人就是不知道!他的情况可能稍微有点极端,不过,美国是个超级大国,想管全世界的事,新闻报道也是天上地下,五湖四海,纷繁复杂,大多数美国人对于外国的情况了解很少确是实情。中国人到美国作演讲,不能不注意这一点,否则实在影响效果。
关于演讲的语言,还可以提及的一点是,在国内准备的演讲稿往往大段大段照搬文件,念起来拗口,听起来吃力,演讲人很难声情并茂,听众也容易跟不上。演讲必须语言生动活泼,说理深入浅出,声调铿锵有力,唯如此才能产生鼓动性、说服力。我们现在一提起“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 “历史将宣判我无罪!” “我有一个梦!”这些精辟的演讲词时,马上就会联想起列宁、卡斯特罗和马丁?路德?金,以及他们当年演讲的场景和内容。这就是精辟语言产生的演讲效果生命力。据说,美国总统布什为了演讲取得更好的效果,严格要求他的撰稿班子多用单音节词,少用形容词,使句子能一口气讲完。
再一点就是演讲人要富有幽默感。演讲不是简单的我讲你听,演讲要自始至终抓住听众的注意力,使会场的气氛熔于一炉,同频共振,效果才好。要做到这一点,演讲人的幽默感是必不可少的,而且常常在开篇时就要抖个小包袱。有一次,我在一个国际会议上听美国的黑格将军作主旨演讲。他开头便说:“刚才主持人对我的介绍在我有生以来听到过的赞誉中可排第二了。记得对我最高的一次评价是上次我作演讲时,主持人缺席,由我自己介绍的自己。”台下一阵笑声,听众的注意力就集中起来了。幽默还可以表现在对挑战性提问的处理 上。演讲结束前的答问往往是最能闪现亮点的,部分主持人一般都会让听众提几个问题,通过互动加强效果。记得有一次布热津斯基在华盛顿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演讲结束后,一位听众问道:“最近出了一本书,披露当年你和国务卿万斯为争抢外交主导权,互相勾心斗角,闹得不可开交。你对此有何评论?”布氏稍稍想了一下后轻松地回答道:“噢,你说的那本书我也粗粗翻了一下,发现写进去的全不是真的,而真的全没有写进去。”说完耸了耸肩,听众们都报以会心的笑声。一个融洽的结尾能使演讲更长久地留存在听众的心里。(作者:薛福康 资深媒体人)(来源:环球时报 2007-01-03 第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