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太中心在上海举办“《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与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融合培训班”
会场主席台 |
2019年7月22日至25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与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融合培训班”在上海举行。本次培训班由亚太中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曼谷办事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信息和网络中心(韩国亚太中心)以及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亚太地区教育网络共同主办。除以上机构代表,中国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处、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上海外国语大学的代表以及来自中国、印度、尼泊尔、菲律宾等亚太地区20所高校的专家和学者共计50余人参加本次培训班。
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副司长王晨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曼谷办事处文化事务负责人杨碧幸、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处文化事务负责人希玛珠莉·古榕、韩国亚太中心合作及网络办公室主任朴原模、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巡视员王玮、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姜锋出席培训班开幕式并致辞,亚太中心主任梁斌主持了开幕式。
会场现场 |
近年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逐渐认识到,高校以其人员的专业化构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中具有本地化优势,发挥着可持续的重要作用。近十年来,亚太地区在遗产研究教育方面的投入力度逐年增长,却忽视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关注。相比于无形遗产,文化遗产部门的相关人员也经常能够参加建筑、考古等以“有形遗产管理”为主题的培训活动。有鉴于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决议发起致力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高等教育融合潜在优势及相关性的项目计划。
2015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泰国召开了第一次针对非遗研究教育发展的区域性专题研讨会,特别强调了高校在加强与非遗相关的项目活动中信息交流与合作的迫切需求;在此基础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韩国亚太中心对亚太地区各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教育现状及需求展开了一次全面调查,并于2018年7月在韩国国立文化遗产大学召开会议,正式建立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亚太地区高等教育网络”(简称: APHEN-ICH),成员为来自亚太地区11个国家的19所高校代表(中国只有香港大学一所高校)。该网络每两年召开一次会议,分享非遗相关课程及活动经验,探讨高校间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的交流合作以及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二类中心的合作;在建立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亚太地区教育网络的过程中,成员们普遍表现出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下称“《公约》”)基本理念与核心内容认识不足、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保护能力建设战略知之甚少等问题,仅有三分之一的高校在他们的非遗课程中使用了《公约》或者能力建设方面的教材,这引起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重视。因此,举办针对APHEN-ICH成员的理解《公约》、帮助他们将《公约》精神和内容纳入教学课程的培训迫在眉睫。
作为连接《公约》与高等教育的第一期培训班,本次培训班根据高校需求,向来自高等教育网络的学员讲授了《公约》准则、关键信息以及能力建设的总体情况。之后,学员将根据所学内容,遵循《公约》精神和能力建设文本,修改非遗课程中不合理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