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非遗保护不能丢
2022年4月2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培训中心(下称“亚太中心”)在京召开管理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会议采取线下线上相结合方式进行。亚太中心管委会主席,中国文化和旅游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张旭主持会议。亚太中心管理委员会委员出席会议,中心咨询委员会委员以及中国文化和旅游部、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研究中心与国际信息和网络中心等机构的代表共50余人列席会议。会议审议批准了亚太中心“2021年度工作报告”“2022年度工作计划”“中期发展规划(2022-2026)”等重大事项。
会议现场 刘晓辉摄 |
亚太中心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二类中心,根据中国政府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签署的协议于2012年在中国北京成立。成立并投入正式运作十年来,亚太中心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力建设战略框架下,组织举办60期国际培训,培训了2100余人次,惠及亚太地区41个国家。实践证明,相关国家、机构和人员学习《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下称《公约》)框架下国际交流与合作机制相关知识的热情日益高涨,运用该机制服务于本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能力日益提升。也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内部监督办公室2021年在《公约》运行情况评估报告中就指出那样“亚太中心的工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相关区域实施能力建设战略及其拓展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而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用于开展能力建设的资源不断减少的情况下,这一贡献尤为重要”。
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爆发以来,跨国实地举办培训仍然无法进行,线下人员聚集也在各地受到不同程度阻碍;线上培训受到各地防疫管控影响,充满了各种不确定因素;2003年《公约》相关机制改革正在进行中,如何准确把握并结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新战略设计培训主题和内容成为重大课题;亚太地区各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情况各有不同,对培训提出了更为多样化和个性化的要求。为应对上述挑战,亚太中心秉承“以发展解决问题”精神和“成果导向”原则,一方面更加注重设计,加强探索,在克服线上模式短板基础上力求探索出提升培训成效的方式方法,同时通过加强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产领域相关政策与举措,特别是能力建设战略的密切跟踪与分析,力求提升能力建设培训的成效。
过去一年,亚太中心共为东亚、东南亚,南亚以及太平洋地区四个次区域举办了8期国际培训,亚太地区27国通过培训受益。培训班均在《公约》框架下围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工作重点和优先事项展开,涵盖了“联合申报”“青年与非遗”“非遗与教育”“非遗与可持发展”“师资培训”等主题。青年群体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重点关注人群,增强青年一代的文化使命感,提升其非遗保护与传承的能力,对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跟我看非遗”培训班是中心策划的“青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能力建设三年期培训计划”的第一期。考虑到疫情带来的各种不确定因素,第一期培训班从面向中国青年的培训入手,并设计了以线上授课、学员线下拍摄短视频做练习的培训模式。来自中国50所高等院校130多位青年参加了这场培训。在经过培训师5天线上授课后,学员们用5周时间,深入社区进行非遗项目考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短视频拍摄,最终提交了73个非遗短片,内容涉及传统技艺、传统美术、传统表演等领域。青年们通过记录身边的非遗项目,领略了日常生活中非遗的魅力,由此在成为非遗的欣赏者、保护者的路上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建设师资网络一直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实施全球能力建设战略的重要内容和主要途径,2021年亚太中心为太平洋地区和菲律宾分别举办了师资培训。面向菲律宾的师资培训班体现了中心对线上与线下相结合方式的最新探索。该班于2021年底开班,此后,学员们于2022年2月至3月期间自学相关知识,每隔一周线上集中一次,展示学习成果,探讨学习心得,提出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思考。4月底进行为期三天的线上集中培训。在一个相对较长的时段进行线下自学与线上集中相结合的培训,既是中心应对疫情防控常态化的一种探索,也是对今后非遗国际培训模式的一种探索。此外,中心还面向太平洋地区举办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师资培训班”,这是中心首次为太平洋地区举办师资培训。
针对非遗项目多国联合申报的发展趋势,中心举办了面向东南亚国家举办次区域非遗联合申报培训班,以加强东南亚国家联合申报的网络建设以及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国际合作,提升东南亚国家共享遗产和彼此统一多样性的协调能力。该区域11个国家均派代表参加了培训。
2021年,中心继续推动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会员国单独举办系列培训。其中,老挝班是首次为该国单独举办的培训,也是为该国定制的三年期培训的第一期。中心将通过三年培训为老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打下坚实基础。为孟加拉国举办了第四期培训班。自2018年起,中心连续四年为孟加拉国提供涵盖履约、清单制定、申报、可持续发展等主题的系列培训,为孟加拉国提升整体非遗保护能力发挥了积极作用。
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爆发以来,中心开展的国际培训受到严重影响,但中心一直努力克服困难,积极寻找对策,国际培训工作一直没有间断。这两年线上培训成了中心工作的主要方式,中心也在努力克服线上培训带来的虚拟性、课堂管理困难等短板,并充分利用好线上培训的特性以发挥其优势。中心在“干中学,学中干”,“用发展来解决问题”。例如,为越南举办的培训班受其国内疫情防控带来的影响非常突出,就在培训班即将开班前夕,该国国内突然爆发的新一波疫情导致培训班不得不推迟举办,历经四次延期,该班按既定方案圆满完成。原定于2021年10月成都国际非遗节期间举办的中国省级非遗保护中心工作者培训班,是亚太中心首次为中国各地省级非遗保护中心举办的培训,也是非遗节的线下主题活动之一,但该节在即将举办之际因新冠疫情防控需要而推迟。中心及时将这次培训改为线上方式继续举办。培训结合学员特点,以中国四个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非遗项目作为案例,结合《公约》相关内容,对学员进行两个半天的集中授课,学员出勤率高,交流探讨十分切题且很有深度。实践证明,这次迅速调整并针对学员群体特点开展的“短而精”的培训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为中心今后继续举办线上培训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2022年,中心将继续履行好二类中心职责,配合教科文组织能力建设战略,为亚太地区会员国提供《公约》框架下的培训服务。2022年,中心计划举办10期培训班,包括1个全球班、2个区域班、3个次区域班、3个国家班,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从主题内容上看,一方面延续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既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能力建设课程,另一方面则继续关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重点内容,如青年群体、师资培养等。同时,结合其他领域探讨当下非遗保护的发展趋势,如教育、气候变化、创意产业、数字技术等。
亚太中心正通过积极参与国际会议、收集整理国际非遗信息、更新《公约基本文件》等方式,进一步加强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关战略、政策和举措的跟踪与解读,了解和掌握国际非遗发展的最新关注点以及培训对象国的非遗保护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培训方案,并将相关内容纳入培训课程。同时,通过编印中英文交流宣传材料、出版培训成果文件等形式,使中心的工作服务于更多国家的非遗保护。2022年,中心将推动《<公约>基本文件与能力建设培训实践》中英文版的出版,并结合为泰国和孟加拉国开展的多年系列培训编撰培训成果文集。
亚太中心在其中期发展规划(2022-2026)中将凸显“创新”“均衡”“普惠”“可持续发展”的特质。在创新方面,在《公约》不断向前发展,疫情防控带来更多不确定性,各国培训需求更加多样化的情况下,中心在下一个五年力求在工作方法和模式上进行更多创新性的探索;在均衡方面,中心对今后能力建设框架下的培训工作的策划尤其是围绕培训主题和培训对象上,力求做出更加综合的考虑和均衡的设计;在普惠方面,中心国际培训工作将在此前基础上,普惠整个亚太地区和更多群体,特别是小岛屿国家,青年和妇女群体等;在可持续发展方面,即便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大背景下,中心也能够不中断并保持活跃,并以可持续国际培训工作服务于亚太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可持续发展。
亚太中心管委会主席,中国文化和旅游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张旭高度评价亚太中心的工作,他表示,亚太中心面对新冠疫情考验,不断调整思路,创新工作方法,按计划完成了各项任务。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二类中心,近年来,亚太中心遵照教科文组织二类机构的规范要求,较好地履行了教科文组织所赋予的职责,尤其是在组织国际培训方面,亮点纷呈,效果显著,受到了包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国家在内的有关各方的一致认可。他还表示,全球疫情形势依然严峻复杂,为亚太中心工作的开展带来了不少挑战,希望中心做好应对预案,建立多层次的国际合作机制,继续推进各项工作,积极履行好所肩负的教科文组织二类中心的职责,进一步开拓工作思路,形成新的工作亮点,为落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能力建设战略,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新的贡献。同时,他还表示,中国政府也将进一步密切与教科文组织的合作,继续支持亚太中心更好地履行职能,为促进《公约》在亚太地区乃至全球的实施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管理委员会委员一致认为,亚太中心在疫情的艰难时期举办了许多有针对性和有价值的非遗能力建设活动,制定了非常详细的培训计划,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创新的工作方式,紧密围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新趋势和优先事项,聚焦重点,坚持成果导向,传播了非遗对于疫情的积极作用,培训成效有目共睹。期待中心持续推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能力建设战略在亚太地区的实施,为亚太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做出新的贡献。
管理委员会是亚太中心的管理机构,指导中心的工作,其成员由中国政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会员国、中国艺术研究院等学术机构的代表以及其他政府间组织和非政府组织代表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