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频道> 文化旅游
云南首次发掘出3000年前完整彩陶罐(图)

Updated: 2008-06-17 11:36

2008年

第三次考古

首次发掘出完整彩陶罐

早在8年前,剑川县就一直希望“海门口遗址”能重新发掘。今年1月8日这一愿望得以实现。

经国家文物部门批准后,第三次考古在省考古研究所8位专家的主持下,历经2个多月,新开挖28个探方1350平方米的面积,再次回到3000多年前祖先的家园,探个究竟。

发掘过程中,专家们惊奇地发现,大量的出土文物中,有2个完整的彩陶罐,这在云南遗址发掘史上,还是首次发现。这可以说明,在那个时候,云南先民已学会制作彩色陶器。此外,还有炭化稻,也是惊人的发现。

甸南镇文化站站长刘新春的办公室里,还保留有一小撮红色的粉状黏土。据专家介绍,这就是早期云南先民用来为陶器染色的。同时出土的陶器上,也依稀可见这种红色物质。遗址内大量的炭屑,与陶片和红烧土在一起,说明彩陶罐是在当地烧制的。但是,3000多年前先民如何掌握这些先进的制陶工艺,仍需探讨。

三次考古发掘,都可见遗址内密布的各种炭化木桩。专家们据此推断,这是先民们的建筑式样。当时,为了避开涨水的侵袭以及野兽的袭击,先民们砍伐了大量松树做桩,并深深打进土里固定,再在第二层建房居住,与如今的傣家竹楼有点类似。

几次发掘共出土了2000多根大小不一的木桩,如此大规模的木桩群如何能历经3000年而不朽,谜团还待慢慢解开。

此前,有专家曾推断,先民们在3000年前不可能掌握水稻种植技术,然而第三次考古次出土的炭化稻,否定了这一观点。更令人称奇的是,在遗址内还发现了粟,这种原本栽种于北方的作物,怎么会在这里出现?至今没人能说清。

新闻助读

剑川:云南青铜文化发源地

剑川县位于云南省西北部,隶属于大理白族自治州。地处“三江并流”老君山片区腹地,地貌形态多样,有着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20世纪5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剑湖出水口处发现了“海门口遗址”,距今已有3000多年,是云南青铜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西汉时,剑川属益州郡,后属云南郡,东汉改属永昌郡。唐六诏时称“矣罗识诏”,后又称“剑浪诏”。南诏时置“剑川节度”。宋大理国时期沿六诏时之旧制。元置“义督千户”,元至元十一年(1274年)改设“剑川县”。元末改为“剑川州”,隶属于鹤庆路。

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改为“剑川州”,隶属鹤庆府。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改属丽江府。民国2年(1913年)再次改为“剑川县”。

建国初期,剑川隶属丽江专区。于1956年重新划归大理。(编辑:王奕 来源:都市时报  作者:首席记者张友平)

   上一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