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中国在线消息: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中心高伟凯博士近日在天津出席第八届中欧工商论坛时指出:现在美元价值不稳定,中欧贸易再用美元计价,既不符合欧洲的利益,也不符合中国的利益。中欧双方的企业交易应以欧元或人民币结算。
“中欧贸易往来仍有许多项目以美元计价。过去,美元是稳定的货币,用美元计价有一定道理。但现在美元价值不稳定,再用美元计价,不符合双方利益。而中欧双方贸易结算使用欧元和人民币,将使中欧之间的双边贸易结算更加便捷,企业贸易成本降低,同时有效规避由于美元流动性不足和币值不稳定等带来的潜在性风险。”高伟凯介绍说,“尽管人民币在较长的时间内可能还不能成为国际储备货币,但是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作为交易手段相对容易,也是人民币国际化的一个必要过程。”
出席论坛相关人士也指出,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与中国经济发展没有相匹配的地位,中国与欧盟之间实现双币结算有利于提升欧元的地位也有利于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另一方面也有利于降低欧元面对美元的压力,同时欧盟可以享受优先参与到中国资本市场的权利,增加其贸易量。
虽然欧元被普遍视为现代史上最成功的货币创新,但它在国际使用方面仍然远屈居于美元之下,当前这场全球金融危机也暴露了欧元与生俱来的弱点。由于美元地位的动摇,推动中欧贸易的国际商业行为结算方式的转变,扩大欧元在双边交易量巨大的贸易市场上的使用,将较大的提升欧元的国际规模效应和市场占有率。
欧盟是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是重要的投资来源地,2008年中欧双边贸易总值为4255.8亿美元,同比增长19.5%,中欧双边贸易在中国整体贸易中所占的比例已经上升到16%,欧盟是中国第一大出口市场,2009年1月份取代日本成为中国进口的第一大来源地。
“摸索出适合中国发展的新的金融体系,欧洲可以为中国提供很多帮助,不断加快中国金融市场的国际化,有利于推动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相关金融专业人士指出。
据了解,近年来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工商银行、国开行、招商银行、民生银行、中投公司、平安集团走出国门,收购外国金融机构股权或设立分行,主要集中在美国市场。但是,与中国金融市场对外资的开放相比,有必要进一步推动中欧金融相互开放程度。
“鼓励中欧金融市场的相互开放,有利于中欧金融合作,强化中欧经济联系,也适应中欧经济发展趋势。鼓励更多的欧盟金融机构进入中国市场,也鼓励中国金融机构进入欧盟金融市场,妥善解决中国金融机构在欧盟的市场准入问题。同时积极支持中国企业进入欧盟证券市场融资。中国加大对欧洲金融市场的投资力度,有利于优化组合外汇资产,分散投资风险,有利于中国积极回应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高伟凯强调。
编辑:关晓萌 来源:中国日报天津记者站 (记者 李享 王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