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中国在线消息:在一间仅有十几平方米的客厅里,地上摆放的、铁架上悬挂的、茶几上叠垒的全都是大大小小的铜鼓。大的鼓面直径有50多公分,30多斤重,小的鼓面直径仅不到十公分。除此之外,墙上还张贴着有关铜鼓的介绍和各类铜鼓图片。简直就是一个“铜鼓天地”。这便是广西河池市东兰县著名铜鼓收藏家韦万义的家。
铜鼓是东兰县民族文化中的奇珍异宝,全世界现存的传世铜鼓仅有2400多面,仅东兰县就存有传世铜鼓613面之多。
|
一位来自东兰县三弄乡三合村的布努瑶民正举着35斤重的大铜鼓,前往参加演出的途中
|
东兰县是位于广西西北的一个小县城,距离首府南宁大约320多公里,隶属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河池市。这个县以“铜鼓之乡”而遐迩闻名。据统计资料显示,全世界现存的传世铜鼓仅有2400多面,仅广西的东兰县就存有传世铜鼓612面之多,2009年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东兰县为“中国民间铜鼓文化艺术之乡”。
初夏的一天,我们从南宁驱车来到县城,在县委新闻干部韦淞译的带领下来到了居住在县城的“铜鼓收藏家”韦万义的家。
“东兰县民间收藏的铜鼓有大约有600多面,其中有一半我都见过了,的确很有价值。而我手中的这面铜鼓,经过鉴赏,可以称作是绝无仅有的了。”韦万义老先生拿着一面铜鼓向我们介绍道:“这是1976年时我在别人的手上花了5000元买下的。”这面铜鼓重3.8公斤,高14.9公分,整个鼓的直径约23.4公分。韦先生说:“之所以称其为绝无仅有,是因为它年代久远,图文奇特,据我判断,应该属于东汉初期。且它的鼓面直径和它的鼓脚的高度是等长的,腰部极度收束,形状灵秀,这是铜鼓中极为罕见的造型。”
83岁的韦万义告诉我们,他收藏铜鼓已经有30多年的历史了。到目前为止,共收藏了24面大铜鼓,从数量上看不算最多,但年代都很久远,其中有四面铜鼓是祖上传下来的。我们看到,在这四面铜鼓中,其中有两面的鼓面与其他所有的铜鼓不同的是没有图纹。据韦老先生介绍,这两面鼓应该是很久远的,准确的说是元代以前流传下来的。另外,两面印有图纹的则是明清时代传下来的。韦老先生边说边用鼓槌敲打着那四面铜鼓,老铜鼓发出铿锵有力的声音,十分悦耳。
现年83岁的广西河池东兰县著名铜鼓收藏家韦万义拿着曾经刊登过他的专访的《中国日报》合影
|
现年83岁的广西河池东兰县著名铜鼓收藏家韦万义
|
韦万义老先生说:“鉴赏铜鼓有三种方式,即音色、铜质以及花纹图案。品质好的铜鼓呈赤红色,质纯型正。更重要的是品质好的铜鼓能够敲出7个音符;在花纹图案选择上,各地有各地的喜好,如红水河流域的西部乡村的人们对铸有“双龙献寿”图案铜鼓最为喜欢,原因是此类图纹有祝福老人长寿之意;而在红水河流域的东部乡村的人们则喜爱刻有12生肖的铜鼓,他们认为动物与人类是很好的朋友,特别是牛和马,还是协助人类劳作的伙伴。”看似简单的铜鼓,经韦先生这么一讲,深奥了许多。
韦老先生不仅致力于铜鼓的收藏,而且对其所收藏的所有铜鼓都逐一进行了相关文献的考证和整理。他计划要写一本关于铜鼓史考方面的书。目前他已经完成了三万多字。他说今后还继续寻找收集各种铜鼓。韦万义先生说他的理想,是办一个“铜鼓文化博物馆”,为此,县政府也在和他商量此事。可眼下,他感到住房实在是太小了,要是再收藏到几个铜鼓,恐怕都没有地方摆放了。
铜鼓真正的用途是什么呢?仅仅就是一种打击乐器么?针对我们的提出的问题,韦老先生说“事实上,铜鼓的用途不仅仅只是乐器的一种。起初,铜鼓就是一种用来盛装粮食或水的容器。后来,当人们聚集在一起欢庆丰收时,就用这种容器进行敲打,渐渐成为了乐器。接着,又在战事出现的时候,人们敲打铜鼓,传报敌情,成了传递信息的工具。如今,铜鼓已经成为一种民族文化的象征,或者作为一种民族工艺品,进行交流普及。”由此可见,铜鼓用途的变迁,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生干活的不断进步而进行演变的。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解放后,铜鼓的制作基本就停下来了,这些年,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又兴起了铜鼓热,从收藏到制作,有形成了一种现象,东兰县还在积极筹划在今年下半年举办一个“铜鼓文化节”。采访中,我们向韦老先生打听到在东兰县的长江乡有个偏僻的山村叫做集祥村,那里有一家的铸造铜鼓的小工厂。
在韦淞译和乡长的带领下,我们来到距离县城四十多公里的集祥村,找到了韦老先生说的“铜鼓铸造厂”。那是在一个山洼里的民居后院搭建的简陋厂房,与其说是个工厂,不如说是间作坊更为准确。
在这间用土砖搭起的不到100平米的厂房里,共有包括老板在内手工艺人5人。他们铸造铜鼓的方式,还是相当的原始,从木质刻模到泥芯翻沙、从熔铜浇筑到手工打磨,都是人工操作,没有任何机器设备。
东兰县唯一的铜鼓铸造工厂的老板罗明金介绍说他们铸造的铜鼓一般为直径50公分,价钱在三千到四千元左右。
|
作坊老板罗明金今年47岁,他说,铸造铜鼓仅有四年的时间。开始也是凭着摸索实验,因为没有这方面的技术资料。真正成功将铜鼓铸造出来对外经营也才有2年的时间。他说做铜鼓的形状不难,难的是还要有音质才算是真正的铜鼓。目前他们已经基本达到了。他们已经可以针对客户的需求,制作不同质量的铜鼓。
如果用作乐器,在制作时就会将含铜量就会高,优良的的铜质是决定音色的重要因素。如果仅仅用于工艺品,则在选用铜质方面的要低一些了。在这两年间,他们的作坊已经售出了一百多面铜鼓。其中,最大的一面铜鼓,直径达到1.2米,是山东一家旅行公司向他们订做的,售价五万元。作工艺品用,是目前销售出的价格最高铜鼓。他们铸造的铜鼓一般为直径50公分,价格大约在三千到四千元左右。
说到他们的成功制作,罗明金说不能不归功于现年74岁的具有祖传铸造铜鼓手艺的罗开先老人。罗开先的祖父就是铸造铜鼓的民间艺人。罗开先在8岁的时候就跟着父亲学习铸造铜鼓了。但很长一段时间不做,也都忘得差不多了,后来也是一点一点凭着记忆慢慢摸索成功的。长江乡的施乡长说,我们打算将在东兰县城开办一个铸造铜鼓的工厂,规模大一些,已经向罗开先老人提出邀请,聘任他为技术指导。
韦淞译告诉我们一个信息,说适逢东兰县的三弄乡第二天要举行当地瑶族的支系布努瑶的一个节日——“祝著节”,在这个节日上他们会用铜鼓进行表演,机会十分难得。
第二天我们来到了距离县城三十多公里的三弄乡的三合村。这里是布努瑶的聚集地。 据介绍,三弄乡是东兰县的瑶族乡,布努瑶是其中一支人数不多的瑶族。而布努瑶的“猴鼓舞”正是由东兰的铜鼓文化派生出的一种独特的舞蹈。
在三合村,我们有幸看到了的布努瑶民表演的“猴鼓舞”。舞蹈主要是表现人们劳作和庆丰收的情景,以及如何与山里的猴子进行周旋,不让猴子侵害粮食的内容。在舞蹈中,有一项民族绝技,令我们大开眼界,舞蹈表演中,站在前排的两名壮汉,用牙齿咬住两面直径约有50公分、重大达35斤的铜鼓,他们不仅用牙齿将铜鼓提起,还表演着各种舞蹈动作。
东兰县三弄乡三合村的布努瑶民们正在表演“猴鼓舞”,这是由东兰的铜鼓文化派生出的一种独特的舞蹈。
|
我们在舞蹈结束后,采访了两位用牙咬住铜鼓表演的演员蒙胜文和宋钟泽,他俩都是三合村的布努瑶民。他们说,这是一项的本民族绝技,他们12岁就开始训练了,要想学会,单凭出死力气是不行,必须念一种他们本民族的咒语,方可用牙齿衔起35斤的铜鼓。目前他们村只有四个人练成这样的绝技。
东兰县三弄乡三合村的村主任蓝尚林向我们介绍“猴鼓舞主要是为了纪念他们布努瑶的的英雄——九代王。传说,在很久以前,布努瑶人民经常被山里的野兽偷袭,而他们辛苦耕作收获的农作物也经常被山里的野猴偷食。在布努瑶人民的生活处于水深火热的时候,于是有着一口金刚,且牙齿锋利无比的“九代王”便腾空出世了。他用他的金刚牙击退了山里的野兽野猴,让布努瑶人民过上了安宁的生活,从此他也成为了布努瑶人民心目中的大英雄。”。
我们从广西自治区有关方面获悉,铜鼓习俗有望列入国家文化部今年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备选项目。据了解,此次申报联合国“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广西河池铜鼓习俗为主。
编辑:关晓萌 来源:中国日报广西记者站 (记者 黄菲菲 摄影 火 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