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巧女”黄肖琴展示她制作的绣球。黄肖琴设计的绣球大小不一,图案琳琅满目,最小的约二、三厘米,价格5元;大的数百元至数千元价格不等。火炎 摄影
中国日报网中国在线消息:走在广西靖西县的旧州老街上,恍惚有时光倒流之感
,老式的砖瓦房,斑驳的红木柱门,复古的石板路,让人
似乎游走在明清时期的水乡小镇。一路走来,几乎家家户户的屋里屋外都挂着各式各样、五彩斑斓的绣球,与斑驳古旧的老街相互辉映。
旧州位于广西百色市靖西县,地处中越边境,是壮族群众聚居的地方,千百年来积淀了独特的文化,旧州绣球就是其中的瑰宝,故被誉为“绣球之乡。
旧州有一条远近闻名的“绣球街”,街上500多户人家,几乎每家每户都是制作绣球的“车间”。每天,妇女们、婆媳们就坐在自家的门前,前面摆着一张小圆桌,桌上放着一两个簸箕,里面装着剪刀、丝线、彩绸等制作绣球的工具和材料,手里飞针走线,就这样绣起了绣球。
小小绣球,已经陪伴壮族经历了两千多年的风雨,是广西壮族文化的重要象征之一。抛绣球,既是壮族人民喜闻乐见的传统体育项目,也是壮族男女青年表达爱情的方式。每年农历三月三,少男少女对唱山歌,女孩便将绣好的绣球抛给自己的意中人作为订情信物。传统绣球呈独特的花球形,每个绣球表面有四组精美的刺绣图案。在壮族地区,姑娘们几乎都会做绣球。
“不敢说旧州的绣球最便宜,但绝对是最好的。”正向游客兜售绣球的朱大妈自信地说道。朱大妈从小就学习做绣球,但最近几年才成为制作绣球的“专业户”。“不只是我,现在整条街的妇女差不多都做起了绣球生意。”
据靖西县宣传部副部长孔林介绍,目前旧州共有600多人从事绣球生产,年产量达到20万个,远销欧美、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全村仅绣球一项的年收入就达200万元。
为把绣球生意做大做好,村里成立了绣球协会,负责协调村里的绣球产业分工。另外,还开设了民族刺绣女童班,由当地的刺绣能手黄肖琴向村里的7—8岁的女童们传授刺绣技巧。
来到黄肖琴的家时,她和几个徒弟正为一个两岸交流活动赶制一个直径为60公分的大绣球。只见今年66岁的黄肖琴戴着老花镜,低着头穿针引线,熟练地绣着“两岸青年”的字样,并没有因为记者的到来放下手中的活。“这球已经做了五、六天了,从早到晚都在做。”黄肖琴的的大媳妇赵金玉说道。
黄肖琴是当地家喻户晓的刺绣能手。1994年,她参加了全国首届中华巧女手工艺大赛,被全国妇联授予“中华巧女”的美誉。她曾为香港回归、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大庆、中国-东盟博览会以及北京奥运会等重大活动制作绣球。
当年,在香港回归前夕,黄肖琴组织15位工人,奋战20天,精心设计制作了一个由30瓣组成的直径197厘米的特大绣球,上面悬挂6个小绣球,并绣上“香港回归”、“吉祥如意”等文字,表达壮乡儿女对香港回归的美好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