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化进程加快 农业发展稳定
改革开放以后,湖北省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发展方式由粗放型逐渐向集约型转变。其中工业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基本形成以大中型企业为骨干,以汽车、冶金、机械、电力、化工、电信、轻纺、建材等为支柱的现代工业体系,全口径工业增加值由1952年的3.17亿元到2008年的4330.2亿元,增长了738.6倍。
1952-2008年间工业对湖北全省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高达38.3%。化肥、布匹、汽车、钢材、水泥等主要产品产量稳居全国前10位,涌现了一大批如武钢、新冶钢、东风公司、东风本田、神龙公司、东汽股份、武石化、武烟、大冶有色等收入超过百亿的支柱产业公司。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同样迅猛,2008年湖北省高新技术产业值达1108.13亿元,占工业增加值比重28.8%,比1996年提高了18.1个百分点。
同时,农业的发展也稳步加快。湖北省省农林牧渔业增加值由1952年的13.9亿元到2008年的1780亿元,增长了71倍。各类农产品产量均大幅增长。农业开始向规模化、专业化、区域化、特色化方向发展,为全国扮演了重要农产品生产和供应基地的角色,每年调出或销往外省的粮食达80亿斤。
在工农业发展如此迅速的情况下,也凸显出湖北省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不断增强。“湖北省的绿地覆盖面积达到了30%以上”,尹汉宁介绍到:“武汉城市圈获批全国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各项改革工作已经全面展开”。
能源生产力显著提高 交通运输条件改善
2008年,全省能源生产总量达5336万吨标煤,比1978年净增4580万吨,年均递增6.7%。举世瞩目的三峡水利枢纽工程设计总装机容量2240万千瓦,2009年工程全部建成以后,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水电枢纽工程。随着清江隔河岩、高坝洲、水布垭等大型水电站的梯级开发,以及武钢、襄樊、黄石等大批热电厂扩改工程的投产,湖北能源自供和对东部沿海地区的支撑能力明显加强。
在交通运输方面,湖北省铁路、高速公路、水运和航空等多渠道网络已经形成。铁路方面,高速铁路京广线正在抓紧建设之中,武汉到上海的铁路快速通道已经形成,武汉城市圈的4条城际铁路相继开工。高速公路历程2008年达到2719公里,辐射全省86%县市区,覆盖90%左右的人口。内河航道经过疏浚,通航条件大大改善,长江湖北境内已经修建了18座桥梁,仅汉江湖北境内修建桥梁就达到10多座。民用航空开通了160条国际国内航线,航行里程达15.89万公里,天河机场经过扩建已经成为中部最大的国际机场,旅客量预计今年将突破千万人次。邮电通信、农田水利、防洪工程等方面也是硕果累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也正在积极的筹备建设之中。
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
1953年,湖北全省出口额仅0.82亿美元,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1992年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和2001年中国加入WTO后,湖北开放型经济的水平与质量不断提高。
2008年湖北省进出口总额买上200亿美元台阶,是1978年的118倍,年均增长16.6%。贸易往来国家和地区由朝鲜、日本、前苏联、香港等几个增加到2008年的200余个。出口产品由改革开放初期初级产品出口为主向以工业制成品出口为主转化。1981年,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落户武汉。至2008年底,累计批准外商直接投资项目11446个,合同外资金额达236.46亿美元,相继有80家世界500强企业投资湖北,为湖北省招商引资快速发展起到了促进和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