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的来历,无论是天下独有的黄鹤矶,还是神化中的子安,一千多年前百姓造之,就有其特定的原因:一为纪念,念仙人于此,二为崇尚,尚和平文明,三为象征,征安居乐业。
可见,黄鹤楼从其诞生之日,就注定要芳名长存, 注定要万人仰慕。
唐代诗人崔颢因仕途失意,登楼远观,遂作诗如下: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妻妻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此诗被列为题咏名胜古迹之最,自有其妙处,熟悉的人知道,黄鹤楼背靠蛇山,俯瞰汉江,高出云表,极目千里,故诗人有“人去楼空”的感觉,而从眼下的“ 汉阳树,鹦鹉洲”忆起东汉末年因作《鹦鹉赋》而屈死的才子祢衡,想到自己壮志难酬,漂泊他乡,于是诗人唱出“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的哀句。短短数字,纵横千年,将心声抒发得淋漓尽致,难怪清人沈德潜评曰:“意得象先,神行语外,纵笔写法,遂擅千古之奇”。
诗仙李白游览于此,捋胡樽酒,诗意盎然,尤其读到崔颢的诗,更是激情高涨,欲与之一试高下,先后作《鹦鹉州》、《登金陵凤凰台》等诗,但无一满意,于是他放下酒杯,仔细评崔颢之诗后,叹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骄众不羁,才华横溢的诗仙,此时也变得如此谦卑与恭敬,饮了美酒、掩面而退。
黄鹤楼号称江南三大楼之一的黄鹤楼,原址在湖北武昌蛇山黄鹤矶头,相传它始建于三国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1700多年来屡建屡毁,最后一次毁于清光绪十年(1884年)大火。 三国时在这临江的山颠建楼, 首先还是出于军事上的需要,但后来逐渐成为文人荟萃,宴客、会友、吟诗、赏的游览胜地。
历代的名人如崔颢、李白、白居易、贾岛、夏竦、陆游等都曾先到这里游览,吟诗、作赋。唐代诗人崔颢登上黄鹤楼赏景写下了一首千古流传名作:“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戚戚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来李白也登上黄鹤楼,放眼楚天,胸襟开阔,诗兴大发,正要提笔写诗时,却崔颢的诗,自愧不如只好说:“眼前有景到不得,崔颢提诗在上头”。崔颢提,李白搁笔,从此名气大盛。
1957年建长江大桥武昌引桥时,占用了黄鹤楼旧址,如今重建的黄鹤楼在距旧址约1千米左右的蛇山峰岭上。楼共五层,高50.4米,攒尖顶,层层飞檐,四望如一。 在主楼周围还建有胜象宝塔、碑廊、山门等建筑。整个建筑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
黄鹤楼内部,层层风格不相同。底层为一高大宽敞的大厅,其正中藻井高达10多 米,正面壁上为一幅巨大的“白云黄鹤”陶瓷壁画,两旁立柱上悬挂着长达7米的 楹联: 爽气西来,云雾扫开天地撼; 大江东去,波涛洗净古今愁。二楼大厅正面墙上,有用大理石镌刻的唐代阎伯瑾撰写的《黄鹤楼记》,它记述了黄鹤楼兴废沿革和名人轶事;楼记两侧为两幅壁画,一幅是“孙权筑城”,形象地说明黄鹤楼和武昌城相继诞生的历史;另一幅是“周瑜设宴”,反映三国名人去黄鹤楼的活动。三楼大厅的壁画为唐宋名人的“绣像画”,如崔颢、李白、白居易等,也摘录了他们吟咏黄鹤楼的名句。四楼大厅用屏风分割几个小厅,内置当代名人字画,供游客欣赏、选购。顶层大厅有《长江万里图》等长卷、壁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