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消息:只重学科、过于单一的课程结构正在逐步改变,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协调统一的课程体系正在逐步构建。教育部副部长陈小娅在日前召开的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经验交流会上指出,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8年来,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更加突出时代特点,更加符合素质教育要求;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取得了实质性进展,注重学生成长过程和全面发展的考核机制正在形成。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直接领导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1999年开始着手调查研究,2001年开始在全国38个县、区进行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国家级实验,分层推进,滚动发展。到2008年,全国初中已实行了一轮,有的地区达到2—3轮,小学也接近一轮,明年将全部推进。除了一些尚未完成“普九”的西部省份外,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已扩展到25个省份。
据介绍,“新课改”实施后,义务教育阶段的总课时减少了380课时,其中小学数学课减少了146课时,而体育课却增加了156课时;高中必修课减少了347课时,又相应增加了410选修课时。学生需要参加研究性课程,培养创新精神,还需要参与社区服务。
为扎实推进课程改革,自2001年以来,教育部开展了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培训,为近千万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和100多万高中教师提供了不低于40学时的培训。近日还开展了大规模的网络全员互动式培训。各地还普遍建立了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
陈小娅指出,课程改革在取得经验和成效的同时,仍然面临着环境和观念转变、制度完善、教师提高、投入和条件保障等方面问题和挑战。为此,教育部将成立由部长负责的课程改革领导机构,研究制订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规划和重大政策,加强对课程改革工作的领导。同时,将成立国家基础教育课程专家审议委员会,吸收各方面的专家担任委员,加强对课程教材的审核把关,体现国家意志,保证课程教材正确的政治方向和科学性。全面修订课程标准和教材,进一步健全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制度,鼓励地方和学校大胆探索。
编辑:马原 来源: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