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CHINADAILY手机报
站内查询
 
  时政|经济|社会|文化|地方企业|节会|人事变动|
  各地新闻: 北京 重庆 大连 福建 广东 广西 海南 黑龙江 河南 湖北 湖南 吉林 江苏 辽宁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深圳 天津 新疆 云南 浙江
中国与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巴布亚新几内亚经贸合作
2009-11-05

我来说两句 打印文章 发送给好友

深化经贸合作 促进共同发展

——中国与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巴布亚新几内亚经贸合作

中国日报网消息:人民日报5日发表中国商务部副部长易小准的署名文章《深化经贸合作 促进共同发展——中国与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巴布亚新几内亚经贸合作》。文章如下:

10月29日至11月5日,中国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对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巴布亚新几内亚进行了正式访问,与往访国家领导人就维护和巩固双边经贸关系的稳定健康发展、全面提升双边经贸合作水平达成广泛共识,极大推动了我与三国双边贸易和务实合作,取得了重要成果。

此次访问期间,李克强副总理与往访三国领导人就我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加强和扩展与三国的务实合作、共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及经贸难题、反对各种形式的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维护经贸关系健康稳定发展进行了坦诚、深入的交流,加深了相互理解和信任,巩固了我与往访三国的传统友好关系,对开创我与三国经贸合作新局面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李克强副总理还与三国领导人就各方共同努力,采取积极措施巩固和发展双边贸易达成广泛共识,推动我与三国在基础设施、节能环保、能矿开发等重要领域经贸合作取得实质性进展。

一、进一步深化和拓展我与往访国家的经贸合作

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巴布亚新几内亚是我在南太地区的重要经贸合作伙伴,双方经济互补性很强,经贸合作发展潜力巨大。中国政府一贯重视发展与三国的经贸关系。2003年10月和2004年5月,中国与澳大利亚、新西兰分别签署了《中澳贸易与经济框架》和《中新贸易与经济合作框架》,为与两国在贸易、投资、科技、农业、教育、旅游等多个领域的合作指明了方向。2004年11月和2005年4月,中国先后启动了与新西兰、澳大利亚的自由贸易区协定谈判。2008年10月1日,中国-新西兰自由贸易协定正式生效,成为中国与发达国家达成的第一个自贸协定。中国与巴新同为发展中国家,在“中国-太平洋岛国经济发展合作论坛”框架内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合作。

据中国海关统计,2008年,中国与澳、新、巴新三国的贸易额分别为596.6亿美元、44亿美元和8.6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36.1%、18.9%和26%。由于受到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今年1—9月,中澳、中巴新贸易额同比分别下降7.1%和6.6%,但降幅均远低于同期我对外贸易平均降幅;而中新贸易额在中新自贸协定的推动下逆势而上,根据新方统计,从中新自贸协定生效开始的2008年10月至2009年8月,中新贸易额为91.62亿新元,同比增长22%。新西兰具有比较优势的农林牧产品对华出口持续增长,中国质优价美的制成品和电子产品在新市场的份额稳步提高。今年9月,中国北车股份公司与新西兰铁路公司签署了中国向新西兰出口20辆内燃机车的项目合同,创下了中国内燃机车向发达国家出口的先河。我已成为澳大利亚第一大、新西兰第二大贸易伙伴。中国与巴新经贸合作也呈现出稳固的发展态势,相互投资不断增加,资源合作潜力巨大。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严重拖累实体经济,各国经济增长缓慢,复苏乏力的情况下,中国与三国的贸易取得这样好的成绩实属不易。这充分反映了中国与澳、新、巴新三国经济的高度互补性,也揭示了中国与这些国家拓展经贸合作的巨大潜力。

在双边贸易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近年来中国与三国相互投资和经济技术合作也取得了积极进展。据中方统计,截至今年9月,澳大利亚累计在华投资60.8亿美元。据澳方统计,在过去的18个月中,澳大利亚政府已批准中国企业对澳投资的110个项目,涉及金额达400亿澳元。澳大利亚已经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热点地区之一。巴新是我在太平洋岛国地区最大的投资对象国。中国冶金科工集团投资13.7亿美元开采的瑞木镍钴矿项目,是迄今为止我在太平洋岛国地区最大的投资项目,对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积极广泛的影响。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中国日报网中国在线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中国在线: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中国在线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663、8488356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专题
新中国60年电影回顾
60年沧桑巨变,60年辉煌腾飞,新中国电影就像一面镜子,将历史的风云变幻都收入到影像之中……>> 详细

各地新闻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央企利润下滑消息迭起,而高管年薪、垄断性企业高红利等敏感话题也如影随形,激惹民心。日前,国资委开始对央企薪酬制度大胆改革,“工资总额预算管理”浮出水面。>> 详细
点击排行
  证监会规范工作人员兼职跳槽等行为
工信部:中国资源支撑不了少数人追逐的"生活方式"
 
视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