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消息:日前在天津滨海举行的“2009年中国国际贸易学会年会暨国际贸易发展论坛”上,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姚坚所提供的数据表明,中国在成为贸易保护主义最大受害国的同时,在全球贸易中的份额却稳步上升。
姚坚在发言中说,随着中国国际贸易的扩大,在金融危机之后,确实和很多国家发生了贸易摩擦,出现了一些矛盾。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使中国“深受其害”。
姚坚介绍,目前全球35%的反倾销调查和71%的反补贴调查是针对中国出口产品。今年前三季度,有19个国家对中国产品发起88起贸易救济调查,涉案总额102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29%和125%。
另外,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在增加。统计显示,今年1-9月,美国对中国发起贸易救济调查14起,涉案总额达58.4亿美元,同比大幅上涨639%。
但中国面对的产业背景是“大量产能需要国际市场消化”,姚坚说。
以钢铁为例,2008年全国钢铁产能6.6亿吨,国内市场的需求只有5亿吨,四分之一的产能需要出口。
而目前中国船舶的生产能力已经达到6600万载重吨,占全球36%,其中70%需要到国际市场上进行消化。
同样的状况发生在集装箱以及鞋等产品的生产上。
中国在全球贸易中份额上升
“但是中国在全球贸易中的份额却有所增长”姚坚介绍到,“2008年,中国进出口总额占全球贸易份额的8%,专家预计今年能够达到9.2%。”
统计显示,今年1-9月,美国全球进口下降了32%,但自中国的进口同比只下降14.9%,达到1849.2亿美元。中国在美国进口市场的份额为18.84%,同比提高了3.88个百分点。
而纺织品服装方面,前9月美国从中国进口124.3亿平方米,同比下降0.3%。但是,中国纺织品服装占美国进口市场份额的40%,较去年同期却上升3.8个百分点。
在日本方面,今年1-9月,日本自中国进口879.2亿美元,同比下降14.66%,但是,中国在日本进口市场的份额为22.27%,同比提高了3.99个百分点。
同样,欧盟今年前7月从中国进口1614.3亿美元,下降21.6%,但中国在欧盟市场的份额同比提高了2.94个百分点,达17.41%。
姚坚在发言中指出,金融危机也引起了一种倒逼机制,使行业有了新的动力,这也是一种机遇。中国企业开始注重品牌意识和自身的企业形象;多数大型企业开始注重海外营销网络的构建;部分企业更注重引进先进技术;中国的技术也开始走向世界;一些企业也创新了经营模式和营利模式。
“剩”者为王——积极谋划后危机时代的发展
出席本次年会的还有天津市政协副主席何荣林、商务部副部长易小准、原对外经贸部副部长沈觉人、天津商务委员会主任王树培、中国国际贸易学会会长施用海、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主任何树山、南开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导佟家栋等其它政府官员、专家、学者以及企业界人士。
与会代表一致认为,金融危机的谷底已经过去,全球经济开始稳定,但依然很脆弱且充满风险。面对危机,中国应该抓住机遇,“剩者为王”。要有长远眼光,积极谋划后危机时代的发展问题。
政府应该为企业创造良好的海外营商环境,其中就包括处理各种贸易摩擦,对外交涉、协调沟通并利用国际规则维护本国企业利益;要为企业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如金融、信息培训、海外人才引进;政府还应该在制度上促进企业改变增长方式,放开市场准入,规范经营,发展绿色产业、低碳经济。
而企业也应该利用危机提升人才、资本等的国际化程度,调整结构,并加大技术创新,拓展国际市场,使中国不仅成为生产大国,更成为营销大国。同时,应该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建设低碳社会和绿色贸易。
编辑:宁波 来源:中国日报天津记者站(记者 汪小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