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消息:目前我国食用油自给率不足50%,早已超出了国家战略安全警戒线。
1996年以来,我国食用油进口量远远超过国内生产总量,是世界上第一大食用油及其原料进口国。更严峻的挑战还在于,ADM、邦吉、嘉吉和路易·达孚等跨国粮商,已经在我国97家大型油脂企业中的64家参股控股,占总股本的66%,完成了对我国食用油上游原料、中游加工和下游市场的绝对控制权。
用这些跨国粮商的话说:“我们要把80%的投资用在消灭对手上,把20%的投资用在合作上。”针对这种咄咄逼人的失控局面,我们认为需要在国家层面支持花生产业。
花生油已经成为我国三大食用油之一,花生产业也因此更具有支柱性和带动性作用。笔者认为,应当充分认识花生产业对国计民生的重大影响,以确保后金融危机时期国家食用油战略安全,减少食用油及其原料进口,提升我国农产品的国家竞争力。
竞争优势突出
花生是世界五大油料作物之一,2008年的贸易总量超过200万吨,价值约为20亿美元。目前,全世界有100多个国家种植花生,每年收获面积3.45万亩,总产量3300万吨。与2000年相比,2008年全球花生油年产量为490万吨,增长了9%。在人类食用油消费中,花生油所占的比重一直呈上升趋势,年消费量在480万吨左右。其中,我国和印度消费量最大,约占总量的3/4。
我国花生具有战略竞争优势。花生是一种耐瘠薄、抗干旱作物,不与农争地、不与人争粮。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花生种植面积基本稳定在7000万亩,仅次于印度列世界第二位;总产量为1500万吨,占全球40%,居世界第一位;出口量在65万~78万吨之间,占国际贸易的40%以上,是世界第一大出口国。从全球战略格局上判断,我国花生种植面积超过100万亩的省份现有14个,单产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两倍,竞争优势突出。
战略地位认识不足
但目前我们对花生产业的战略地位认识不足。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把花生与大豆进行了比较,结论是每亩花生产量为250公斤左右,大豆在120公斤上下;花生含油率为50%左右,大豆在20%上下,花生亩产和含油率都在大豆的两倍以上。也就是说,生产同样数量的食用油,种大豆需要4亩地,而种花生仅要1亩地。
在花生主产区我们了解到,当地群众代代相传着“一亩花生四亩粮”的说法。指的是在相同生产条件下,一亩花生所获得的有效经济收入,分别是小麦的3倍、水稻的4倍和玉米的5倍。但群众特别不能理解的是,为什么花生不能像小麦、水稻和玉米一样,得到种植、农资综合直补和良种农机具购置补贴?
另外,花生在价格形成上不享受最低保护价,完全由农民自己承担市场风险。今年3月,国内花生价格跌到了每吨4000元,农民手中的花生不得不忍痛喂猪,导致种植面积比去年减少约650万亩。
我们注意到,2008年4月,财政部在《中央财政种植业保险保费补贴管理办法》中,对花生仅规定了额度极低的补贴,基本上把花生排除在政府支持的品种之外。9月,农业部发布《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8~2015年)》,提出未来8年重点培育16个优势农产品品种,并在全国划定58个优势区,花生再次无缘“优势品种”之列。11月,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下发农产品加工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的通知(财税[2008]149号),其中明确规定,用花生加工制成植物油和饼粕等副产品的企业享受该政策。
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一些地方政府担心税收下降不愿实施到位,在客观上抵消了企业做大做强的积极性。
此外,对花生产业的科技研发投入也不够。花生科研力量非常分散,非常忧虑的是,受传统种植习惯影响,花生至今未能形成优势产业带,基础设施薄弱,自然灾害影响大,只能靠天收成。其中最大的隐患,是花生种子繁育缺乏科技投入,人员、机构和条件不足以系统培育优质专用品种。面对这种状况,如果不从国家层面重点规划花生科研专项,就会导致整个产业链遭受更严重的弱质性和风险性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