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地时间1月14日9时(北京时间1月15日10时),武警总医院赴海地国际救援医疗分队开设第一个流动医疗点,为110名受伤的灾民提供医疗救助。中新社发 吴敏 摄
中国日报网消息:蒙古近期遭遇罕见雪灾,中国空军近日使用伊尔76运输机6架次飞行,克服装备、航线等方面的困难,将救灾物资空运至乌兰巴托。而在上月海地地震发生后,以北京军区某工兵团和武警总医院为主力组建的中国国际救援队,是最早飞抵灾区的国际救援队之一。
这显示出中国军队快速反应能力的提高,以及执行多样化军事任务能力的增强。
海地地震当天,北京军区某工兵团正在组织冬季野外生存训练。12时30分接到搜救分队出征的紧急通知后,启动应急预案,及时收集地震灾区基本信息、自然地理、人口状况、外交等情况,迅速选定24名队员,准备救援物资和器材,明确职责分工。14时30分,救援分队携带3条搜索犬从营区出发,一小时后在首都机场完成集结。
解放军总参谋部应急办田义祥大校认为,中国国际救援队在地震发生33个小时后迅速抵达海地灾区展开国际人道主义救援,完全符合国际地震救援界有关72小时“救援黄金时限”的要求。反应如此之快,行动如此迅速,效率如此之高,得益于过硬的专业素质和有效的应急机制。
据知,中国国际救援队组建时间虽然不长,但起点很高,能力一流。队员们均参加过规范的国际救援技能培训,指挥人员在国外接受过灾害救援专业指挥培训。同时,他们还有着丰富的救援实践经验,先后参加过14批次国内外大型灾害救援行动。
除中国国际救援队外,中国军队还启动紧急人道主义物资援助应急机制,迅速筹措了价值1300万元人民币的救援物资。而随后赴海地执行救援任务的中国医疗防疫救护队,也是由解放军医护人员和管理人员组成的。队员绝大部分是中青年医疗技术骨干,90%掌握一门外语,70%参加过国际维和任务,并有参加四川汶川特大地震救援的经验。这是中国军队首次以军人身份对外执行医疗防疫救护任务。
军事专家王新俊接受中新社访问时指出,中国军队参与国际救灾的反应速度,标志着快速反应能力的提高,也是近几年来中国军队加大救灾等紧急反应能力锻炼的检验。根据中国作为在国际上的一个大国责任的需求,中国军队不断加强装备、机制的建设,从近期这几次参与国际救灾中也可看出,这些方面取得了较大的发展。
中国军队新的军事训练大纲中规定,执行非战争军事行动是必训科目。可以想见,中国军队应对重大突发事件、执行多样化军事任务的机会将越来越多,其应急救援能力也将会更上层楼。
来源:中国新闻网 编辑:邓京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