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消息:“规模得当、功能配套、交通方便、社会和谐、环境优越。”昨天(11日),重庆市规划局局长扈万泰接受记者独家专访时说,这就是我市新建21个大型集聚区必须把握好的5个关键词。
单个集聚区20万—30万人口
“从基础设施配套的经济性、环境品质适居要求等因素考虑,在借鉴了英国、香港、新加坡的经验后,我们认为,单个大型集聚区的人口规模以20万至30万为佳。”扈万泰说,相比美国低密度蔓延式的扩张,这种模式在重庆更有优越性,可以提高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利用效率,减少人口增长对环境的破坏。
他说,美国式的一家一个小别墅,无法发展公共交通,更无法集约用地,产生大量的土地浪费。
两环之间布局大量产业
“要让人们安居乐业,必须提供完善的功能配套。”扈万泰说,21个大型聚居区的规划,都紧密结合城市功能配套升级和产业布局支撑。
规划的主城工业园区、物流基地绝大部分都位于内环与外环高速公路之间,为二环时代大型集聚区提供产业支撑。
此外,水电气、商业、教育、医疗等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方面,也将有细致、完善的规划。
16条轨道线连通新区
“我们要发展章鱼式的城市建设模式。现在的主城核心区就像章鱼身体的主体部分,通过七八条触角,也就是轨道线,连通新的集聚区。”
扈万泰透露,过去重庆市规划的轨道交通线是9线1环,新近又规划了几条轨道线,总数达到了16条,里程超过700公里。
“现在轨道线还不成网络,体现不出效果。一旦成网,集聚区与集聚区之间、集聚区与中心城区之间的交通往来都将非常方便。这些大型集聚区到主城核心区只需半个小时。”他说,此外,我市还将利用铁路的富余运能,连接6个卫星城:江津、长寿、合川、綦江、南川、璧山。
混合居住共享资源
扈万泰说,我市新规划的大型集聚区,将采取混合居住模式,让不同收入水平的人群住在一起,共享公共服务资源。
混居的成功案例可在新加坡找到。为促进种族融合,新加坡政府将华人、马来人、印度人混居在一起。这样,不同种族的人增进了了解,减少了矛盾和摩擦。不同文化程度、不同经济收入的人在同一个大型集聚区中,共享服务资源,每个人“都能体面地生活”。
扈万泰介绍,21个大型集聚区都设置有公租房。这些公租房将占其中5%的土地,8%的建筑面积,15%—20%的人口。
公园广场星罗棋布
“重庆主城被缙云山、中梁山、铜锣山、明月山分隔,这在客观上形成组团式发展的模式,这种模式比平原城市摊大饼模式自然环境要优越得多。”
扈万泰表示,外环区域内近2500平方公里的占地面积,由于山地多,只有40%左右的可建设面积。但反过来看,就意味着有60%的绿地面积。
因此,除了建设郊野公园、湿地公园,各集聚区还将因地制宜规划大型广场,有的达到50万平方米以上。
来源:重庆日报(记者 刘浪) 编辑:邓京荆 冯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