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员越精简越多
乔家大院人员编制50个,但现在正式工已达128人,另有临时工20人,平均一个院子近30名员工,严重超编,只好采取半天工作制。记者了解,乔家大院员工月薪1000元左右,高于当地事业单位一般水平。加之工作强度不大,在很多人眼里是一份悠闲的差使,很多人都想调进乔家大院。
从大院领导到员工,几乎没有人愿意向记者透露这100多人的具体结构,钟华说一部分是转业军人、毕业学生,还有一部分原来吃财政饭的人。“有一点可以肯定,文物专业的没有几个。”
祁县从2005年以来连续换了三任县长,2005年县长崔宝红上任不过四五个月就因在原工作地涉嫌腐败被捕,接任他的荣贵不到半年时间也调走。“这之后就是李丁夫,不过每一个进乔家大院工作的人都有县里的签字,你要去问县长,为什么弄这么多人进来!”钟华说。
1月27日,又有乔家大院几名员工悄悄塞给记者一份举报信,举报现任馆长自2003年上任后乔家大院人员越精简越多,正式工累计增加了37人,很多人在大院领工资,却从不上班,而是在外经营自己的生意。这几名员工指责馆领导每人收取2万元牟取私利,并将自己的亲友安排进大院。
“乔家大院每年用于文物维护的费用不到100万元,而人员开支明账显示就有400多万元。”王立丰透露。
举报信还涉及馆领导联合乔俊海等人贪污门票款、渎职、违规报销等方面,并揭露馆领导购买奔驰、宝马、保时捷四驱越野车。“2003年,馆长把乔家大院3号院整个院的普通砖换成大理石板材料,请问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能够随便使用现代建筑材料吗?能够体现出文物保护原则修旧如旧吗?难道说这里面就没有隐情吗?乔家大院里的好多项工程想给谁就给谁。”有员工反映。
对于这些举报,馆长王正前说他并不知情,“我倒是很希望纪委来查个清楚。”对于乔家大院内人员为何如此之多,他不做回应。
事实上,乔家大院内,员工与领导层之间闹出不快,员工之间也分为了两派,因此在大院内很多时候大家说话讳莫如深。王立丰与钟华都承认,乔家大院这事闹得这么大,确实是因为很多员工更担心改制后“沦为企业的仆人,待遇下降,处境艰难,甚至面临下岗”。
现在的乔家大院是乔家“在中堂”的宅院,围墙外,“德兴堂”修复工程已经完成80%,记者了解,乔家大院目前的文物保护堪忧,由于消防设施陈旧,2006年被有关部门确认存在重大隐患,但至今未能解决,2007年的一场秋雨更是使得一半左右的房屋发生渗漏。
从乔家堡村到乔家大院,几乎所有人都认同大院要发展,祁县要发展,就必须对乔家大院周边整改,招商引资不失一个好方法。“但文物保护法是一个底线。”王立丰认为。
此外,还有不少员工呼吁物价部门不要随便让乔家大院涨价,乔家大院门票2002年是28元,2004年涨为35元,一年后又涨为40元。“现在又在酝酿涨价,每天都有多名游客,多时达上百名游客,因门票贵而被拒之门外,乔家大院实际开放面积有限,硬件设施、软件设施跟本省出名的景点差距还很大。每天都有游客在骂乔家大院坑人,这有损于乔家大院的声誉。”
1月26日,记者采访王正前对县政府转让经营权的态度,王正前说:我没有任何态度。
“作为文保单位的一馆之长,你怎么能没有态度呢?”记者追问。王正前言语尴尬,“我能有什么态度,人家县里定好的事。”
此前有员工透露,意向书签订前一天,馆领导曾开会,要求中层干部不要与县里闹不愉快,县里已经确定要转让,你们考虑好自己的利益就是了。
“我原来是企业家,干得好好的,让我来管这个……”王正前嘀咕。
“乔家大院是带动祁县经济发展的龙头,身上挂满了县里、村里、院里的寄生虫,甚至吸血虫,谁都想分一杯羹,谁都不想触及自己的利益,把乔家大院拖得喘不过气。”钟华说。-
葛剑雄:揭开那层不愿捅破的纸
在商业化的思维下,衡量一个文物的价值,现在普遍是看它的开发利用价值。
明摆着转让乔家大院经营权是违反文物保护法的,但祁县政府四套班子居然还是通过了这一决策。不过,现在来看这场风波,有点真假难分的味道,在这件事中站在对立面的祁县政府与乔家大院员工持有的理由都是冠冕堂皇的。实际呢?
中国具有开发价值或者说有利可图的文物保护单位大多面临乔家大院这样一个单位利益、地方利益、国家利益以及公众利益之间的矛盾。有一部分利益是正当的,比如管理人员合理的待遇改善要求,比如文保单位改善展览条件,维修、增设文物,这部分钱,地方财政与上级部门都无法保证,只能从文保单位收益上动脑筋。
但乔家大院难就难在正当的与不正当的利益交织在一起。文物是国家所有,它的收益本不应该被小团体占有。这笔钱归谁,怎么分配,法律上应该有一个具体的规定,但现在只是笼统说文物保护单位的事业性收入只能用于文物保护。
地方政府把乔家大院当作了摇钱树,当然,不是说这部分钱就被地方政府占有或者说被部分官员贪污了。但乔家大院每年门票收入高达2000多万元,怎么就拿不出区区几百万元的维修费且还要贴钱呢?门票收入到底流向了哪里?
长期以来乔家大院事实上充当了供血者的角色,养活祁县其他不景气的景点,甚至背负与它不相干的乔家宾馆的贷款与所在村的整改、建设开支。
理论上,地方政府只是代为经营、管理乔家大院,但实际操作中,地方政府拥有过大的操控权,就像现在的法院和地方政府的关系一样。文物保护应该独立,乔家大院只受上级文物保护单位管理。但现在,乔家大院不过是县里几十个衙门中的一个。
地方政府操控权过大,导致地方政府出于自身利益或因无知作出错误决策。既然人员都是地方政府安排,那就安排听话的嘛。乔家大院的现任馆长是企业家出身,渠家大院的馆长也是一个没有任何专业背景的村支部书记。这很有趣。
乔家大院的员工也承认,坏了政府“好事”主要还是因为担心大院改制后会危及他们的待遇与身份。如果政府真正满足了他们的利益,对他们有了足够的保障呢?他们会不会与政府同心协力来促成此事?
我们现在的尴尬就在于,不仅一个乔家大院想这么干,很多既是文保单位又是名胜景区的地方都想这么干,甚至已经悄悄地干了。各地为何对开发景点都是如此热情?难道是大家文物保护觉悟都提高了吗?我看更多的都冲着地方利益、小团体的利益。花样太多了,有转让经营权的,有搞房地产开发的,都是在以不同方式挑战文物保护法,利用文物赚钱。
这样的风气盛行,淡忘了文物保护的底线,使有些文物受到难以恢复的破坏。有人习惯以性价比算账:文物破坏了多少,又回报了多少经济利益。在商业化的思维下,衡量一个文物的价值,现在普遍是看它的开发利用价值。真正的文物反倒得不到保护。这种思维很荒谬。实际上很多文物保护单位是不能也不应该产生很多经济效益的。
我在日本考察发现,日本很多国宝并不渗入市场开发,虽然没有靠此赚到大钱,但却有效地保护了一大批文物。当然这里有一个背景,人家的专项资金充足。
当然,地方政府也是有苦衷的,文物古迹如何在地方经济发展中发挥作用,让其也成为文化生产力,很多地方都在动脑筋。不过让文物古迹发挥作用,不一定非要钻进企业化运作和经营的死胡同。
政府为了钱,为甩掉包袱,不惜一切代价,让文物古迹成为赚钱的机器,钱是赚到了,文物却是遍体鳞伤。我们要认识到,应该是保护基础上的开发,而非开发之中的保护。
我还要提醒大家,乔家大院现在是赚钱的,如果是亏本的呢?这件事会是怎样结局?(据采访录音整理,葛剑雄: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