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消息:钢琴师用10个手指协调有序地弹奏88个黑白键,在世博园区当“大管家”,任务比钢琴师繁复艰难得多。这个“大管家”,协助世博工程指挥部,负责“总体项目管理”,要实时监控世博园区内300多个单体建筑的施工进度,在数以千计的各路建设人马之间穿梭协调。“大管家”来自同济大学,是由经管学院教授乐云领衔的一支近30人的科研团队。
世博园区建设总量相当于陆家嘴
都说世博园区建设是个宏大工程,但究竟大到什么程度?乐云的答案很形象:世博园区的建设总量相当于整个陆家嘴金融贸易区,但施工时间只有3年,因此推进速度是陆家嘴的两倍;3年,必须在5.2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建成300多个单体建筑,建筑面积230多万平方米。在工程管理学上,类似世博园区这样的建设有个学名,叫做“大型群体复杂项目”。这样一个宏大项目,必然对应着宏大而复杂的组织体系和架构。据介绍,世博园区平均每天有2.6万工人现场施工,高峰时曾有5万人同时作业;众多工人的背后,必然是数以千计的施工队伍、管理部门,是上千份施工合同、投资合同以及各种各样的项目投资主体。
如何让参与世博建设的每个成员,都能按照预定的时间节点,保质保量地完成本职工作?2007年,上海世博工程建设指挥部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决定引进“总体项目管理”,就是聘请一支专业团队当“大管家”,为建设管理工作提供专业支持。乐云的科研团队中选。
此前,国内操办大型项目工程的惯例,是“小项目建基建处、大项目建指挥部”。上海世博园区建设也有工程指挥部,这次专门聘请“大管家”,是要借重这个专业助手提升管理的科学水平,更好地实现既定目标。
乐云团队进驻园区后,立刻着手“一纲九册”管理流程的建构,包括编制工程管理手册、质量安全管理手册,等等。这是科学管理的基础工作。
1000多个日夜的“心跳”记忆
建设世博园区的1000多个日夜里,工地上不断传出捷报:中国馆的钢结构施工难题被攻克了,世博轴地下空间施工运用了新技术新工艺……
而乐云团队与世博指挥部工作人员一道,每天面对的是管理难题:应对突发情况、拟定解决方案。“比起项目实施中的技术问题,管理工作的难度有时更大。因为技术往往有章可寻,而管理的对象是人,而人各有想法。”
备受关注的"一轴四馆"中的世博轴,在开工时就有过一段让人"心跳"的关键时期。乐云回忆说,世博轴看似结构简单,地上地下各两层;但从南到北长1公里,单体建筑量26万平方米,几乎相当于金茂大厦---上海是软土地基,如此大面积的地下空间开挖,对施工的要求极为严酷。
"世博轴地下开挖时,最近的施工点离开轨道交通8号线的轨道只有20米;在此同时,世博轴周边的中国馆、世博演艺中心等四馆都在施工。"乐云告诉记者,当时世博工程指挥部的"协调对象"很多:从靠前指挥的核心领导层,到一大批技术骨干,再到周边四大场馆的不同施工队伍,还有负责越江隧道和轨道交通建设的市政部门……要保证多路人马有效协同,不能因为个别环节管理不当而影响全局。穿梭协调和帮决策层出主意,正是"大管家"的职责所在。
乐云团队提出了"三维视角"管理模式。他解释道,管理团队必须用"三只眼睛"看同一个项目:第一个维度是项目视角,把大型的复杂项目切割开来,建立不同的管理系统;第二个维度是组织视角,要熟悉复杂的组织结构,构建巨系统组织体系;第三个维度是进度视角,管理人员必须调动一切技术和其他手段,控制进度。
学科建设与工程实践"两条腿走路"
眼下,世博园区建设已基本大功告成,而乐云团队仍在攻坚:把园区建设中遇到的问题作为新的科研课题来研究。
这个团队不仅懂技术会管理,而且有着很强的理论研究能力。背靠以建筑学科为强项的同济大学,乐云团队的近30名成员几乎都既在世博园区当项目经理、高级工程师、工程师,同时也是大学里的教授、副教授、讲师、博士;他们一边实践,为世博工程提供专业的管理服务;一边研究工程管理难题,而一旦有了成果,就在第一时间应用于世博园区。
乐云强调,有竞争力的项目管理团队,必须能"两条腿走路":一要能解决问题,有实践能力;二要兼顾学科发展,把实践成果沉淀积累,升华为理论,进而带动学科创新。至今,随世博园区建设而产出的科研成果已有不少,团队里的两位成员分别中标2009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乐云团队与世博指挥部的一期合作将于今年5月到期,但"大管家"并不会功成身退,他们已经收到了二期合作的邀约。"世博园区建成后,指挥部的工作重点将转为世博园区运营保障,而我们将继续提供运营过程中的管理服务,继续做支撑团队。"
来源:文汇报 编辑:马原 柏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