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管理处昨日(25日)宣布,由10余名专家组成的团队将修复150件圆明园遗址考古挖掘中发现的破损文物,首批修复的文物将于今年10月归还圆明园并进行公展,纪念圆明园罹难150周年。
参与文物修复的文博考古专家表示,每一件被修复的文物都将建立3D影像数字档案,这在文物修复史中尚属首次。不过,文物修复过程预计将面临困难,主要是缺少资料,为此圆明园启动老照片和史料征集工作。
“圆明园在多年的考古发掘中,出土了大量的破损文物,包括瓷器、玉器、佛造像、法器、石刻和琉璃,这些文物目前存于库房,从未对外展出过。”圆明园管理处有关负责人表示,为了在圆明园罹难150周年之际,更完整地保存圆明园文物的历史信息,圆明园与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合作,由专家无偿对沉睡在库房中的圆明园受损文物进行修复。
文物修复团队成员、北大文博考古学院副教授胡东波向记者介绍,经过专家前期筛选,150件修复文物主要为石刻、佛造像和瓷器3类,多件属于国家二、三级文物。
圆明园文物修复组副组长於洋向记者表示,修复工程开始之前将根据考古报告,确认其摆放位置以及用途,之后对被修复文物进行病害调查,制定修复方案。修复工作现场将设在圆明园内,游客可直接观看文物修复过程。修复期间,专家还将为每一件文物建立3D影像数字化文物档案。
不过,对于即将展开的150件破损文物的修复工作,多位专家认为修复过程将面临多重困难。“如果没有依据,文物是不能被修复的。” 北大文博考古学院副教授胡东波表示,很多破损文物没有翔实的资料,为此圆明园已经启动老照片和史料征集工作,希望弥补资料缺失问题。此外胡东波认为,圆明园文物修复不是简单的拼补,修复的文物既要恢复当年的容貌,同时还要保留文物本身被焚毁的痕迹,这在文物修复中都需要探索。(李天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