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在云南的六十多天艰苦作战,总指挥车华松将军感慨良多。他说:依靠部队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特别能战斗的精神,依靠部队以科学理论为基础、先进技术为手段的传统,我们不辱人民军队忠诚于党和人民的光荣使命,最终打赢了这场抗旱斗争的硬战,用忠诚和科学铸就了部队的军魂。
“90”后出生的新兵阎龙,入伍才半年,站在第四十眼地下水井的钻台旁,他激动地对记者说,抗旱是我从军的第一课,我在日记里写道,能成为这支英雄的部队的一员,是我的荣幸和光荣,因为班长、战友……,以他们在抗旱斗争中的实际行动,教会了我流汗、流血、顽强、坚持,实践军人忠于党和人民的誓言。在云南参加抗旱战斗,成为了我生命历程中精彩的一页。
他说,在一次钻机转场时,我们七个人要抬起一千多公斤的钻杆,班长张小林比我大不了几岁,一米六多一点的个,一百一十斤的体重,但是他却站在抬钻杆的最吃力的地方,我们连续干了二十个小时,当交接班时,大家累得倒在泥地上睡着了。阎龙腼腆地对我说,我要向班长和老兵们学习,在抗旱斗争中经受党组织的考验。
总工程师陈福全,从军已经三十年,今年年初他就接到了复员的命令,并与地方签订了聘用合同,在接到中央军委命令时,他义无反顾地重披军装,与部队一道奔赴云南。工程师李本建患胃出血住院,听到钻台钻机“卡钻”的消息,立即拔掉输液管,不顾医护人员的劝阻,又站到了钻台上。中士刘志敏忍住了父亲去世不能诀别的悲痛,还有的战士推迟了婚期……。太多的坚强,太多的牺牲,支撑了这支“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铁军。
车华松将军说,从北疆到南疆,部队经历了多重的考验,其中包括对部队科学素养和技术装备的考验。
陈福全总工说,部队长期在北方作业,对北方的地质构造有深入地研究,但对南方尤其是云南的地质构造就不太熟悉了,我们打井的五个县里,大多为喀斯特地貌,地质情况复杂,加上我们对云南的水文情况也不清楚,这对于我团的科技水平,确实是一个考验。
指挥部决定:一是加强科学研究做到“科学定井”;二是针对特定的地质结构,创新钻井技术。在地方有关部门的配合下,车华松将军亲率军地双方科技人员组成的小组,跑遍了26个乡镇、67个村屯,结合踏勘再查阅了地质水文资料,使用先进的物探设备,与地方科技专家共同定井位,确保了钻井100%的出水率。
结合云南地质多为变质岩、沉积岩(红层)的特点,部队在每个机位配置工程师,用有别于北方的潜孔锤钻技术,分别以泥浆钻进或空气钻进工艺进行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