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家预防腐败局在其官方网站推出制止公款出国(境)旅游专项工作调查问卷,向广大网民询问公款出国出境旅游现状,听取网民对相关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近几年来,“三公”支出,即公款吃喝招待、公车消费、公款出国出境,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出国出境考察、学习或培训,本该是学习先进经验、提升自身素质的难得机会,一些官员却借考察之名,行旅游之实,掏公家的钱袋子,满足私人的欲望,这种行为自然令公众深恶痛绝。曾有网友无意中捡到某市公务员出国考察费用清单,显示这些公务员在赌城拉斯维加斯“公务交流”;曾有国外华人社团代表揭露,多数中国公务团在当地游山玩水;更有国家预防腐败局通报,一些官员巧立名目,称在美国逛商场是“考察物价”……虽然我国几乎每年下发禁止公款出国出境旅游的通知,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在缺乏监督和约束的情况下,总有人能见招拆招、“巧妙”化解;以致在一些地方,“出国考察”成了一种待遇,内部“心照不宣”。但令人欣慰的是,像网民网曝公务员公款出国游费用清单一类的事件,让人看到了网络监督的巨大力量,让公众对网络环境下的社会监督增添了预期。
整治公款出国出境旅游,已是刻不容缓。从2008年4月开始,中央纪委、外交部等10个部门,在全国开展制止公款出国(境)旅游专项工作,显示了遏制这种假公济私、以权谋私行为的决心。而这次面向网民的调查,说明有关部门将公众意见、尤其是网络民意摆在了重要位置。毕竟,公款出国出境事关公共利益,现状如何、专项工作效果如何,听一听公众的看法,问一问公众的感受,理所应当。
政府预算是有限的,公款出国出境旅游上多花一分钱,公共事业、民生工程上就少掉一分钱。公众对滥用公款的行为有天然的厌恶和敏感,如果能遏制这种行为,公众的利益就得到了维护;因此,公众对监督公家的钱袋子,有天然的动力。监督政府,是公民的权利和责任;将社会监督引入制止公款出国出境旅游的工作中,不仅可以拓宽信息渠道,也能令官员慑于这双无处不在的“眼睛”,三思而后行,三思而不行。
此次网络调查,也是一次态度调查。虽然大多数网友不是个中专家,只能凭个人经验回答“因公出国(境)培训团组效果如何”、“防止公款出国(境)旅游最重要的治本措施是什么”等问题,不尽客观也是在所难免,但既然采取公开调查这种方式,显示对公众意见的重视,那么,希望无论调查结果如何,都能真实、及时地予以公开。以后,有关部门也可借助第三方力量,进行更大范围的公众意见调查。而整治公款出国出境旅游,包括其他不合法不合理的公款支出,需要通过制度设计,给予公众更多参与、监督的机会和权利。
来源:新民晚报 编辑:段若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