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也不用因为蓄洪搬来搬去了。这才是真正的安居乐业!”方老汉高兴地赞叹道。
近年来,在迎战洪水的过程中,“人水争地”矛盾突出的王家坝已较少“严防死守”,而是尊重规律,把“人与自然的和谐”放在了第一位。蒙洼蓄洪区克服土地资源紧缺、财力单薄等困难,在国家的支持下,以乡镇为中心规划兴建了4个大规模的保庄圩,总面积近5平方公里,将2万多名阻水的居民迁出,实现了“人退水进”。同时修整和加固了136个四周有石头护坡的庄台,原来居住在洼地的老百姓几乎全都安置到了安全地带。现在蒙洼蓄洪区启用时,再也不用临时转移群众。
与此同时,科学技术的广泛运用也让王家坝人在与洪水战斗的过程中,越来越占据主动。“7月21日20时,王家坝第一次洪峰水位28.45米,相应流量4280立方米每秒……”淮河干流王家坝水文站在几分钟内就将这一重要信息传输到国家防总、安徽省防指,在连轴转地干了多天后,水文站的工作人员们暂时松了口气。
王家坝水文站站长李守会告诉记者,过去的王家坝水文站,地处偏僻、交通不便、设施简陋,1988年前没有水、没有电、没有路。水位、雨量靠人工看管,报汛靠的是电报、对讲机,测流靠的是小木船、流速仪,测一次流要花五六个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