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和小朋友认识,先学一首歌(程淑玲 付成龙 提供)
“为什么最后鱼儿都没有了呢?”
“由于人们贪心,捕鱼的人越来越多,鱼网散得越来越大,所以鱼越来越少,最后没有了。”
--在“网鱼”游戏中,大连大学生志愿者与营口邢家沟村小学的孩子们的对话。
邢家沟村位于营口市熊岳市,是碧流河支流发源地的一个村庄。碧流河被誉为“大连人的母亲河”,供应着大连市民90%左右的生活用水。由于其上游在营口市,下游才到大连,对于河流上游的保护一直相对薄弱。
为了加强当地居民的水资源保护意识,2010年7月31日-8月7日,环保组织蔚然大连、大连理工大学爱心绿色协会组织大连和沈阳等地的23名大学生志愿者来到碧流河上游,进行实地调研,并为邢家沟小学的学生们讲授环保课程。
邢家沟村村民吕庆荣是大连知名环保人士。吕庆荣在务农的间隙,坚持清理林间、河流沿岸的生活垃圾长达23年。为了让更多的人参与到保护碧流河的行动中来,吕庆荣对此次高校志愿者们的暑期支教行给予了很大的支持。
志愿者们乘大巴车走访了熊岳市的万福镇和什字街镇。一路上山青水秀,河水叮咚响,山上有时能看见当地人放养的羊。看到山区丰富的植被,生物专业的志愿者李琦很兴奋:“可以好好了解一下这儿生长的植物,像猫谷花,紫花地丁,好多我都没有见过!”
吕庆荣介绍,近年来碧流河上游水量逐渐减少,导致水库蓄水量也减少。
通过调研,志愿者们发现,在河流上游,由于是城镇化程度较低的山区,生活垃圾的污染比较少;而到了河流中游,人口的集聚使得当地的生活垃圾也集中化,由于没有建设相应的垃圾填埋场地及处理设施,有时会看见成袋的生活垃圾堆积在公路旁,散发的气味引得苍蝇乱飞,与山里素净的景色极不相称。
大连理工大学爱心绿色协会负责人付成龙说,目前碧流河中游有一些地方存在比较明显的垃圾问题。个别路段,有积水的地方常常呈墨绿色,发出腐烂的气味。部分垃圾堆放场地有焚烧过的痕迹。这说明当地人对于生活垃圾的处理以随意堆放和焚烧为主,很多本来很容易降解的污物可能会直接流入到土壤和水源中,造成极大的环境破坏。
大连本地环保组织“蔚然大连”的成员程淑玲是此次支教项目的负责人。她说,农村生活垃圾现在全国范围内都是个大问题,好的处理方式当然是分类收集,针对不同类型的垃圾采取填埋、焚烧、堆肥或回收等方式,最好是建立一个处理系统。可是目前邢家沟地区还没有这样的设施,只能靠当地人的精心保护,而孩子们正是保护水源的后备力量。
根据当地的污染状况,志愿者们在课堂上给孩子们播放一些环境被生活垃圾污染的照片。还告诉他们,“垃圾有三兄弟,有毒有害的垃圾,不可回收的垃圾,可以回收的垃圾。”
孩子们露出惊讶的表情。从那以后,课间吃过零食,孩子们都会仔细地把包装纸收好。陈红日小朋友在被问到“怎样保护环境”,总会第一个响亮地回答“不剩饭”“不用塑料袋”“把果皮喂猪”“不乱丢垃圾”,环境保护和孩子的世界更近了。
邢家沟的孩子们很爱唱歌,志愿者们就教他们唱《小星星》、《两只老虎》。他们还改编出儿歌《垃圾再见》:“我在操场边,捡到一团纸,把它扔到垃圾捅里边,垃圾再见!”嬉笑声中,“垃圾再见”的歌声回荡在校园。
“动物是需要有植物才能生存下来的。只有先有植物,才会有动物们的家。碧流河最主要的植物是柞树,”孩子们围成一圈,做着“动物和森林”的游戏,一个胖胖的小男孩邢文扮演着的是一棵柞树,他看见别的小朋友拿着斧子的卡片走近,吓得大叫“别砍我啊,我死了,动物们就都没有家了。”
邢家沟村小学宗老师说,志愿者们来支教后,孩子们的变化很大。王小玉是邢家沟村小学四年级学生,自从志愿者们在课上教了垃圾分类的知识,她简直成了环保小卫士,邻里的垃圾都分类整理起来,“尽量回收,不回收的要分类放。”小大人似的样子,惹得村里大叔们一阵笑声。
来源:中国日报大连记者站(实习记者 董明蕾) 编辑:冯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