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很多同龄的农家子弟不同,山西大同市广灵县蕉山乡西蕉山村17岁的王清泳并不打算背井离乡到大城市打工。身为剪纸世家最年轻的传人,他早已选择好了自己未来的职业。
“像爷爷和父亲一样,我也会走剪纸这条路,”这位12岁就开始学习剪纸的少年略显羞涩地告诉记者。
一旁,盘腿坐在土炕上的王清泳的爷爷、76岁的剪纸老艺人王珍贵正全神贯注地为一幅剪纸作品染色。尽管听力不太好,这位精神矍铄的老人说自己仍然 “每天都要剪纸”。
王清泳说,和村里许多人家一样,他们全家男女老少十几口人都会剪纸,近些年因当地政府加大对剪纸艺术的发掘,广灵剪纸逐渐受到中外友人的喜爱,2009年广灵剪纸与河北、陕西等地剪纸作为中国剪纸的联合申报项目,一起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当地农民的经济收入也逐年增加,去年全家收入有一万多元。
广灵剪纸俗称窗花,由民间刺绣工艺演变而来,当地几乎每个百姓都会剪窗花,忙时务弄庄稼,一旦得有闲暇,便舞弄起剪刀,刻剪起心中早已成形的剪纸作品来。
据考证,广灵剪纸距今已有3000年历史,到明代形成独特风格,沿袭至今。千百年来,每逢中秋节、春节刷房糊新窗纸时,为增添一些喜庆色彩,许多人家都要剪制窗花来装饰窗户,以表达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广灵剪纸创始家族第四代传人、广灵剪纸艺术博物馆馆长张多堂告诉记者,广灵剪纸属于中国民间剪纸华北地区、东北西北、两广地区三大流派之一的华北流派的代表。因其细腻的刀法、考究的染色、精细的制作工艺而独树一帜。然而,在2006年以前,当地只有几家家庭剪纸作坊,在艰难维持生存的同时,一度面临“后继无人”的传承尴尬。
2006年以来,广灵县政府不断加大对剪纸艺术的保护和传承力度,使得这门传统艺术逐步形成了产品研发基地、产品生产基地、产品展销基地、人才培养基地和剪纸艺术博物馆、剪纸产业延伸链、剪纸文化体验园等新型文化产业格局。
在政府支持下,张多堂新建了全国首家剪纸艺术博物馆,并于2007年创办了全国首家剪纸学校,每年为社会免费培养200多名剪纸人才,至今已有1100多人从学校毕业,解决了当地剪纸技艺后继无人的难题。
“只要愿意来学的,我们都不收一分钱、管吃管住,免费传授剪纸技艺,目的就是让这门手艺能后继有人,”55岁的张多堂略显激动地说。
当地还建成了全国唯一的剪纸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园区——中国广灵剪纸文化产业园区,在园区内创建了研发、生产、包装、培训、观摩、销售六大基地,形成了一个完整有机的文化产业链条。去年全年,产业园的产值达到1000多万元,剪纸作品销往美国、日本、加拿大、新加坡等近十个国家。
“纯粹原生态的东西面临发展难题、没有生命力,要保护传统手艺,必须走生产性保护的路子。在挖掘保护传统的同时,走产业开发的道路,形成保护和传承的良性循环,”张多堂说。
“传统艺术只有通过产业开发,才能得到更有效地保护。”
在传承传统剪纸的基础上,该县还聘请国内专家学者,共同研究创新,研发出多层剪纸新作品,突破了中国剪纸传统的平面图层,强调三维立体效果,拓展了剪纸艺术的表现空间。
当地蕙花公司制作的美国总统奥巴马肖像多层剪纸作品,去年在我国领导人出访时被作为国礼赠送给奥巴马总统。
来源:中国日报山西记者站 记者兰天 编辑:杨鑫